|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杨振宁: 赵晓:杨振宁为什么看不清"文革"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杨振宁为什么看不清“文革


——“斯诺陷阱”与左派知识分子的盲视逻辑

作者:赵晓一、导言:当科学天才成为意识形态的盲人


著名自媒体人紫陌读了我的文章《不以名人定义真理,而以真理定义名人》后,非常赞赏。

但随即问道:

“这么深重的灾难(文革),他怎么会看不出来?匪夷所思。”

是啊——智商如此之高,能拿诺奖的人,怎么在历史面前成了盲人?

不妨再写一文,盘点一二。

众所周知,1971年,中国文革”正陷入血与泪的深渊,杨同学却在美国大学演讲时对“文革”赞不绝口,说:“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

这真让人一口血都要吐出来!

要知道,那时中国正是“十年浩劫”:工人学生互斗、红卫兵横行、知识分子被批斗、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但这位世界级科学家,只看见“工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惊叹“针灸麻醉的伟大创新”这些表面现象。

他难道不懂,他的成长与成就靠的不是别的,而是美式宪政法治与自由民主?!

没有个人自由,就啥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科技创新!

他还说了一句更让人吐血的话:

“与美国比较起来,中国在精神上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国家,而美国的了不起则是自然资源及物质的富裕。”

他浑然不见:美国是新教文明的国家——信仰与精神正是它的灵魂。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居然笑话美国“没有精神”,真让人笑掉大牙!


杨,当然不是傻子。

那我只能说——他是瞎子,而且有意无意扮演了一回骗子。

因为他完全看不见美国新教文明的根基,看不见自由宪政背后的信仰之光,更看不见上帝的荣耀!

他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传递的,都是撒旦的谎言。

杨生命中的这一幕,荒唐而讽刺——实在比钱学森论证“亩产万斤”更荒唐。

但这并非是杨个人的失明,更是整个20世纪左派知识分子“盲视症”的缩影。二、“斯诺陷阱”:当知识分子崇拜权力而失明


杨振宁当然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瞎子”。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就以《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一个浪漫化的“政治波普”形象——他把看到的极其肤浅的表面现象描成了“理想社会”。

这种现象,可称为“斯诺陷阱”:

在意识形态的迷雾中,知识分子以浪漫理想取代事实,以想象正义取代真理真相,最终“瞎子领瞎子”,误导众生,把人带入陷阱。

杨振宁是第二个“斯诺”——用科学家的理性包装政治谎言,用“精神”之说掩盖灵魂盲区。

而斯诺、杨振宁之外,这样的“瞎子”在人类近现代史上比比皆是——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话语权,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知识和理性的化身,却在权力的谎言面前失去了灵魂与真知。

他们中的著名人物有:

德国的海德格尔,哲学巨匠,却公开宣誓效忠希特勒;他称纳粹运动为“精神的觉醒”,结果把哲学变成了独裁的辩护书。

法国的萨特与西蒙娜·波伏娃,为苏联辩护多年,对斯大林的大清洗视而不见,只因为他们相信“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正义”。

英国的萧伯纳与罗素,曾称赞苏联“建成了未来社会”,却拒绝面对古拉格的尸山血海。

美国的约翰·杜威学派弟子、纽约知识分子圈,在五十年代前也深陷左翼浪漫,把苏联政权视为“社会实验”。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9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