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中国是如何在全球核能竞赛中超越美国的?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13年,美国开始建设一代人以来的首批两座核反应堆。原子能时代回来了。果真如此吗?


受工期延误的困扰,它们已成为史上建造成本最昂贵的两座反应堆。核能似乎前途渺茫,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但在同一时期,中国建设了13座类似的反应堆,另外还有33座正在建设中。而且,中国政府的核能雄心是全球性的。


中国正迅速成为世界核能行业的领军者,在建的反应堆数量与其他国家的总数几乎相当。到203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美国美国是第一个利用原子裂变发电的国家,但核电站建设已经停滞了数十年。

中国的许多反应堆本质上是仿照美国法国的设计,但中国成功地克服了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多次阻断了西方国家扩大核能的尝试。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西方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的下一代核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中国也在大力投资核聚变——若能攻克可控难题,这将成为潜力无限的清洁能源。

中国政府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世界上的核能供应国,跻身美、俄、法、韩等极少数能设计并出口顶级核能技术的国家之列。

中国人正在非常、非常迅速地行动,”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马克·希布斯说,他着有关于中国核能项目的专着。“他们非常热衷于向世界展示其核能发展势不可当。”

随着美中在全球争夺主导地位,能源已成为地缘政治的一个战场。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美国已准备让自己成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首要供应国。相比之下,中国则在光伏板、电池以及新能源车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将清洁能源视为一个数万亿美元的未来市场。但原子能领域的领导权竞争尚未见分晓。


全球对核能的兴趣正在复苏,尤其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担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是因为核反应堆不像燃煤和天然气发电厂那样,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而且能全天候发电,这与风能和太阳能截然不同。

特朗普政府想在2050年之前将美国的核电装机容量翻两番,并开发新一代的反应堆技术,旨在满足国内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同时,向海外能源紧缺国家出口技术。美国官员担心,如果中国主导核能出口市场的话,其全球影响力将随之扩张——因为核电站的海外建设将在国家间缔造持续数十年的深度合作关系。

中国已在原子能竞赛中拥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它已经掌握了如何快速、低廉建设反应堆的技术。中国现在建设一个反应堆只需五到六年时间,这个速度是西方国家的两倍。


据《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数据,美国的核电成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飙升,而中国的核电成本已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下降了一半,并已稳定下来。(美国本世纪只在佐治亚州韦恩斯伯勒的沃格特尔核电站建设了两座反应堆,总共耗时11年,耗资350亿美元。)



核反应堆建设成本随时间的变化图。注:各反应堆按其投入(或预计投入)商业运营的年份排列。图表显示基础成本,不包括利息支出。趋势线显示的是线性回归斜率。资料来源:刘尚炜等人2025发表的文章。

“我第一次得到这些数据时,看到中国的核电成本呈下降趋势,感到十分惊讶,”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刘尚炜说。

刘尚炜指出,中国如何能在核能领域做得这么好,美国是否能迎头赶上,这是关键的问题。

中国是怎样掌握核电技术的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