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奧斯卡: 老狐狸品欽得不到諾貝爾,但也許能成就一座奧斯卡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一戰再戰》(One Battle after Another,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影迷昵稱PTA)如果不是今年最好看的美國電影,也是最好看的政治諷喻電影。


但這種好看裡面有非常狡猾的地方,這種狡猾與編劇品欽(Thomas Pynchon)有關。大作家品欽是個老狐狸,單看他《萬有引力之虹》裡面那些踩紅線的性描寫,和《葡萄園》裡對六十年代的刻薄態度可知,這種狡猾也許就是他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終阻礙——但也許會成就一座奧斯卡

即使完全按商業片的標准,《一戰再戰》也算得上一部“爽片”,可以讓觀眾全程腎上腺素激升含笑看完。但它的主題是革命的軼事以及遺事,這個主題出現在電影、小說裡往往等同於悲壯。




那麼,到底是革命令《一戰再戰》成為爽片,還是電影還原了革命本來的爽?

也許可以借用拉康(Jacques Lacan)的“絕爽”(jouissance)概念來解釋此片的矛盾樣貌。此“爽”與欲望相關(當然),但偏向於一種身體的、過剩的滿足感,甚至包含了痛苦和折磨,是一種“以痛為快”的快感——它在本片首先體現在反派白種主義者洛克喬(Lockjaw)上校對女主角、黑人革命領袖帕菲迪亞(Perfidia)的欲求上,又反過來體現於帕菲迪亞對她本應極端厭惡的洛克喬上校的性欲迎合,兩者注定靈肉分離甚至相悖相殺。


——但如果撇開這些類B級片的感官刺激,這種“絕爽”也可以理解為導演對左翼革命沖動的一種剖析和調侃,正因為革命悲壯和絕望,它帶給參與者一種殉道的快感,類似性愛中的死亡體驗(參照《感官世界》)一樣叫人欲罷不能,一戰再戰。

討論完性愛因素,本片更大篇幅是關於革命過後如何承接新的革命的挑戰,有誠懇有胡鬧,尤其接入近在眉睫的美國排拒難民/非法移民的現狀,讓影片的訴求變得復雜,也會有投機之嫌。




雖說母本是《葡萄園》,但《一戰再戰》的時空有點錯亂,又有點錯打錯著。片中崛起於架空的2000年代,名為“法國75”的暴力革命分子,更像一九六十年代美國的黑豹黨、歐洲的赤色旅,性與革命並行,但又自我主義領先於解放世界,隨時投降,隨時變節出賣,遠不如日本赤軍剛烈。電影後半則是2022年(片中萊昂納多飾演的鮑勃說自己生於1980年今年42歲)的這群革命份子的現狀,勉強對應於《葡萄園》裡一群追憶火紅1960年代的1980年代(裡根時代)的中年革命分子。

他們的共同源頭表面是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一戰再戰,不就是不斷革命嗎?這點曾經被游擊隊長切·格瓦拉發揚光大。切·格瓦拉的游擊隊最理想而不可即的一點,正是聖徒般的自我犧牲精神,很明顯,《一戰再戰》裡面缺乏這樣的革命者。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這個句子,其實來自1969年,美國真實存在過的武裝組織The Weather Underground (一般譯作“地下氣象人”,來自鮑勃·迪倫的《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中的金句:“你不需要氣象人告訴你風向哪邊吹。”)的宣言,原句說的是:“從現在開始,將是一戰再戰——年青白人將加入戰爭並承擔必要風險。美國豬小心了,這是一支從你們內部生長的軍隊並將把你們幹翻。”這屬於典型馬克思主義論述,如《共產主義宣言》裡那句“資產階級首先生產的是它自己的掘墓人”的變形。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