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纽约新闻: 34岁穆斯林市长崛起 纽约中产与华人票仓集体失声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最大城市纽约(专题)迎来历史性转折。年仅34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佐赫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在周二晚的选举中击败前州长安德鲁·库默(Andrew Cuomo)与共和党候选人柯蒂斯·斯利瓦(Curtis Sliwa),以超过50%的得票率当选纽约市长。


这场被称为“政治地震”的胜利,让一名穆斯林青年掌舵全美最重要的城市,也标志着美国地方政治版图的剧烈震荡。

曼达尼出生于乌干达的印度(专题)裔家庭,7岁随父母移居纽约皇后区。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者,母亲是一名纪录片导演。曼达尼在曼哈顿私校接受每年高达6.6万美元的教育,但他始终以“草根左翼”自居,主张社会公平、扩大公共服务与限制资本势力。


他在胜选演讲中对支持者高喊:“我是穆斯林,我是民主社会主义者,而我拒绝为此道歉。”

现场数千名支持者在布鲁克林的派拉蒙剧院欢呼,他更直接向总统川普喊话:“川普,我知道你在看——请把音量调高!”

曼达尼以“新黎明”为口号,提出:

冻结租金、

提供免费公交、

提高富人及大企业税率、

减少警力

扩大社会福利等主张。


这些理念让他在年轻人和工薪族中赢得空前支持,也令本次市长选举的投票率创下1969年以来最高纪录。

在曼达尼的选战中,《纽约时报》提到的“被忽略的推力”——孤独的Z世代,成为左右纽约选情的隐形力量。

这一代在疫情中长大,租不起房、交不起学贷、感情不稳、前途迷茫,城市繁华却与他们无关。


对他们而言,加入曼达尼的竞选,不只是政治行动,更像一次“集体心理治疗”:他们在拉票派对上交朋友,在桌游夜里找到归属,在碎纸社交晚会中边聊天边撕碎旧账单。政治变成了陪伴,理想成了社交货币。

这种“用政治治孤独”的能量,最终汇聚成一场席卷纽约的青年浪潮,也是曼达尼胜选最被忽略的底层动力。

与这股新潮流相对的,是在纽约奋斗多年的中产与务实的少数族裔,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华人(专题)社区。他们重视治安、税负与教育,希望城市稳定、理性、可预期。

从选票地图来看,曼达尼的蓝色版图覆盖西皇后区(Astoria、Long Island City、Jackson Heights、Elmhurst)一路延伸至曼哈顿北端与布朗克斯;布鲁克林的 Williamsburg、Bed-Stuy、Bushwick、Park Slope 等内城再开发区也多为深蓝地带,对应的是年轻租客、公共交通依赖者与进步派组织活跃区。

库默(橙色)阵营则集中在曼哈顿上东区与中城东、史泰登岛,以及皇后东北带(Flushing 至 Bayside/Little Neck),这些区域自住房比例高、中产与专业人士密集,对加税与治安议题最为敏感。布鲁克林南部的华人移民(专题)聚居区(Bensonhurst、Gravesend)也呈橙色,反映出华韩裔业主群体普遍偏向温和保守的财政路线。



然而,当草根年轻人的理想与网络动员结合,当街头热情远超理性投票,中产的声音正被浪潮淹没。在法拉盛与布鲁克林南部,那一抹象征保守与务实的橙色,正被深蓝逐渐包围。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发现自己已无法逆转潮流。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纽约中产成了这场“新政治革命”的旁观者。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