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中国年轻人开始过一种"偷感很重"的人生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你可能见过这样一群人:在大学教室里,他们习惯坐在后排,低头回避老师的目光;在宿舍床上,他们拉紧帘子,隔出私人空间;考研、考公的时,他们偷偷挑灯夜战,对计划闭口不谈。这就是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偷感”——不愿被关注、减少社交互动、将努力隐藏起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彭远春老师和学生在研究“偷感”的论文中提出,我们应该以更加平等的立场接纳“偷感”。这种看似“偷偷摸摸”的行为,实则是年轻人在激烈竞争社会里形成的“趋内型主体性”,它与鼓励积极表达、追求外界认可的传统方式不同,更注重自我探索和内在空间的守护。记者|吴淑斌口述|彭远春


学校里的“无名氏”

我对年轻人“偷感”现象的观察来源于我自己的经历。


在大学里,我开设《社会工作概论》《环境社会学》等课程,和年轻人打交道很多,但这几年总感觉有些困惑:学校里好像出现了很多“无名氏”。许多同学不愿意跟老师有太多交流,课间几乎没有学生来找我问问题,有问题的话,他们会采取课后发微信甚至发邮件的形式。我觉得很奇怪,直接面对面地交流不是更好吗?另一个现象是,老师会组建相对应课程微信群。群里一般没人说话,只有老师或学习委员往群里发课程资料或通知。发过之后,要么整个群里无人回复,要么就是齐刷刷地回一句“收到”或发一个表情包,没有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垫底辣妹》剧照

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和老师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沟通起来觉得有距离感。但我问过一些学生,他们很坦率地说:“老师,我们就是不太想被关注到。”他们不在群里说话,也是担心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怕会被同学说,“你为什么这么积极?你是不是刻意想引起老师的关注?”

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我也是本科生班导师,有一次,我想整体把握我带的班级的考研情况:有多少人考研、报考学校和专业、有没有报考本校的学生,因为每个学校的录取名额有限,我想能帮助大家分散报考,减小内部竞争。我找来班长询问,班长说他不太清楚,我就让他帮忙去统计一下班级里的情况。结果班长表现得很为难,“我们不会交流考研的任何情况,哪怕是同宿舍的室友之间。大家都是偷偷努力,确定考上了之后才公布。否则如果没考上,就会被别人说‘这人不行’;很努力学习,还可能被说是‘卷王’。”

后来,我和一位学生交流这些现象,她说,“老师,这就是偷感呀!”我搜索后发现,给自己贴上“偷感”标签的年轻人很多。在微博上,关于“偷感很重”的阅读量有将近八千万次,抖音上的视频播放量更是上亿次。大多数时候,“偷感”会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行为。大家觉得“偷感”和“社恐”很像,是一种社交退缩行为,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畏畏缩缩、拘谨扭捏。学校里一些老师会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不活跃。”许多70后、80后的领导、家长也对年轻人的“偷感”行为评价很低,期待他们外向、积极与人交往。





《独自生活的人们》剧照

但我发现,这其中存在代际差异。70后、8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不太充裕,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资源、收入、地位,因此外界的评价对这代人而言很重要,他们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符合社会期待的进取心。但95后、00后的成长环境有了显着变化,他们大多在物质条件丰裕的环境下长大,同时深受网络的影响,不再将物质条件视为唯一目标,也不愿意一味地迎合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而是注重个人自主空间、自我表达与生活品质,更倾向于定义“什么对自己而言是重要的”并选择它。

做这次研究时,除了日常与学生的交流,我们还对一部分网络发帖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在豆瓣“偷感研究协会”小组里征集访谈对象。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主要有几条:被访谈者在主观上要认同自己的“偷感”很重;性别比例要平衡;职业要丰富。最后我们访谈了10个人,涉及在读学生、公务员、幼师、公司职员、外卖员,男性女性各占一半。

“偷感”从何而来?

研究年轻人的“偷感”现象时,我们将他们的行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当“透明人”,通过减少社交互动来维持心理安全感。路上遇到熟人时,他们会假装没看见并默默离开;就算不得不和他人待在同一空间内,也总是低头盯着手机,假装自己很忙,避免眼神接触和“尬聊”。在线上,他们不发朋友圈或者“仅3天可见”,把自己的社交平台名称改为和大家都一样的“momo”,隐匿痕迹以降低存在感。

第二种是偷偷努力。不管是考研、考公,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暗中发力,不提前透露自己的计划。因为在网络上,“躺平”成了热门话题,公开努力的人反而可能被贴上“太卷”的标签。甚至主动找老师交流问题也会被同学私下议论“想投机”“故意讨好老师”,这种群体压力让学生们索性把努力藏起来。一位受访者说,“万一努力了最后没成,还被所有人知道,那种挫败感实在扛不住。不想没上岸就尽人皆知,没确定的事就不想让别人知道。”




《请回答1988》剧照

第三种是通过“偷偷摸鱼”来缓冲压力。在工作和学习的高压环境下,年轻人想方设法在紧张节奏中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有位受访上班族向我们描述:“怕‘摸鱼’被领导碰到,领导路过的时候我都装作很忙碌的样子,低头看文件电脑,就是手上没有停下来过,想要让领导觉得我很努力地在工作。”

年轻人倾向于“偷感”行事,背后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内卷”,同辈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比如保研,全班可能只有 20%的人能拿到名额,要拿到保研名额,得从大学刚入学就开始准备,整整三年学生都得盯着绩点,还得有竞赛经历等其他加分,一点不敢松懈,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往往很小,最终综合得分,有时只差0.01分。而社会的评价标准越来越窄、越来越单一,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进了大学,就该一门心思朝着保研走,这成了大学的“唯一正途”。在这种单一期待下,大家都涌入这条路,都是直接的竞争对手,谁也不愿把自己的努力说出来,怕泄露了什么信息,让自己居于不利地位。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年轻人特别渴望抓住一点确定性。我们理解的是,“偷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既然外界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年轻人就选择退回自己能掌控的范围里,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偷偷努力、自己心安就好,也能朝着目标前进。






《安娜》剧照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选择当“透明人”,不是害怕社交,而是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应酬上。年轻人崇尚“社交极简主义”,强调社交边界感,追求深度而非广度,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现在,青年的社交圈子呈缩小趋势,一旦在身边确定关系较好的核心朋友,便倾向于不再主动扩展社交范围,而是待在这类关系舒适圈,对外表现出“社交倦怠”“社懒”“社恐”等特征。其实,他们更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把有限的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有一位受访者说得很实在:“我现在就想跟家人和和睦睦的,下班后和爱人一起看看电影、逛逛街,过自己的小日子。朋友不需要太多,有一两个知心的就够了,偶尔喝个小酒、出去玩玩,这样就很满足。”

趋内型主体性

做了调研和访谈后,我觉得我们不要用一种贬低式的态度去看待年轻人的“偷感”,它不是消极的退缩,反而是年轻人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特点,采取的一种主动应对策略。我记得,一位学生解释自己用邮件的形式沟通的原因是,微信是及时沟通工具,很容易打扰到老师,“邮件能让老师把工作和生活很好地区分开。”他们其实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我们也应该破除先入为主的偏见,站在平等的位置,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

在我看来,年轻人的“偷感”其实是一种新的主体性形态——“趋内型主体性”。在传统认知中,主体性一般是积极向外,在职场中要主动发言、在社交场合要游刃有余,通过这些外在表现来赢得他人的赞许,以获得自我认同。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展现出另一种可能性:他们更关注自我意义的探寻,更在意内心的成长,选择一种向内的、默默生长的方式。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这种趋内型主体性有独特的价值。当人不再过度在意外界的评判标准时,反而能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只要自己每天都在进步、默默地成长就够了,外界的眼光没那么重要。这种心态反而可能更有持久性,能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节奏。



《内心强大的美女白川》剧照

当然,“偷感”也要掌握好度。“偷感”太重也有风险,比如会让人自我封闭,阻碍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对网络社交过度依赖,弱化了线下交往能力,导致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日益疏离。不过,我觉得年轻人也不是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人毕竟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不可能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当外在压力出现时,他们也需根据环境的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怎么更好平衡外在评价与内在自洽之间的关系。

对于年轻人的“偷感”行为,领导、老师、家长不需要刻意去矫正,也不必对“偷感”有过多担忧。这只是一部分年轻人的行为特征,不是普遍选择,我们不必将其视为大规模的社会转向,担心“偷感”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趋外型主体性和趋内型主体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就像在一个团队中,既需要积极发言的成员,也需要默默耕耘的实干者。现在有的公司会希望员工都是外向的、积极交流的,其实没有必要,只要员工能朝着组织目标努力就行了。

我们这个世界,既需要那些在前面奔跑的勇士,也离不开那些默然耕耘的耕者。就像大自然一样,不必强求每一朵花都在同一时节绽放。我们应该去理解、去接纳,允许一些灵魂选择在静默中积蓄力量,最终长成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森林。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