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中国年轻人开始过一种"偷感很重"的人生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你可能见过这样一群人:在大学教室里,他们习惯坐在后排,低头回避老师的目光;在宿舍床上,他们拉紧帘子,隔出私人空间;考研、考公的时,他们偷偷挑灯夜战,对计划闭口不谈。这就是当下部分年轻人的“偷感”——不愿被关注、减少社交互动、将努力隐藏起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彭远春老师和学生在研究“偷感”的论文中提出,我们应该以更加平等的立场接纳“偷感”。这种看似“偷偷摸摸”的行为,实则是年轻人在激烈竞争社会里形成的“趋内型主体性”,它与鼓励积极表达、追求外界认可的传统方式不同,更注重自我探索和内在空间的守护。记者|吴淑斌口述|彭远春


学校里的“无名氏”

我对年轻人“偷感”现象的观察来源于我自己的经历。


在大学里,我开设《社会工作概论》《环境社会学》等课程,和年轻人打交道很多,但这几年总感觉有些困惑:学校里好像出现了很多“无名氏”。许多同学不愿意跟老师有太多交流,课间几乎没有学生来找我问问题,有问题的话,他们会采取课后发微信甚至发邮件的形式。我觉得很奇怪,直接面对面地交流不是更好吗?另一个现象是,老师会组建相对应课程微信群。群里一般没人说话,只有老师或学习委员往群里发课程资料或通知。发过之后,要么整个群里无人回复,要么就是齐刷刷地回一句“收到”或发一个表情包,没有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垫底辣妹》剧照

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和老师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沟通起来觉得有距离感。但我问过一些学生,他们很坦率地说:“老师,我们就是不太想被关注到。”他们不在群里说话,也是担心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怕会被同学说,“你为什么这么积极?你是不是刻意想引起老师的关注?”


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我也是本科生班导师,有一次,我想整体把握我带的班级的考研情况:有多少人考研、报考学校和专业、有没有报考本校的学生,因为每个学校的录取名额有限,我想能帮助大家分散报考,减小内部竞争。我找来班长询问,班长说他不太清楚,我就让他帮忙去统计一下班级里的情况。结果班长表现得很为难,“我们不会交流考研的任何情况,哪怕是同宿舍的室友之间。大家都是偷偷努力,确定考上了之后才公布。否则如果没考上,就会被别人说‘这人不行’;很努力学习,还可能被说是‘卷王’。”

后来,我和一位学生交流这些现象,她说,“老师,这就是偷感呀!”我搜索后发现,给自己贴上“偷感”标签的年轻人很多。在微博上,关于“偷感很重”的阅读量有将近八千万次,抖音上的视频播放量更是上亿次。大多数时候,“偷感”会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行为。大家觉得“偷感”和“社恐”很像,是一种社交退缩行为,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畏畏缩缩、拘谨扭捏。学校里一些老师会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不活跃。”许多70后、80后的领导、家长也对年轻人的“偷感”行为评价很低,期待他们外向、积极与人交往。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9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