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誰在替王家衛寫"繁花" 揭秘劇本層層轉包"槍手鏈"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破局之時,影視工業化、AI沖擊,重塑編劇生態時刻到了?

近日,青年編劇古二(原名程駿年)連續曝光《繁花》劇組私下開會錄音,涉及導演王家衛、編劇秦雯等一眾主創人員。對此,劇組官微發布“聲明”,稱其錄音蓄意剪輯、惡意解讀,要求古二回國應訴。


這場風波的源頭,是古二一個月前向劇組的“維權”,他自稱深度參與《繁花》核心劇情創作,卻只拿到一個前期責任編輯的署名,月薪僅3000元~6000元,還需兼顧王家衛生活雜務,高強度工作加重了其肯尼迪病(脊髓延髓肌肉萎縮症)病情。

古二接連向水面擲出的石頭,讓導演、編劇與基層創作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浮出水面,很快從明星八卦升級為行業議題。

輿論中心的秦雯,在截至發稿前未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邀約。然而,圍繞《繁花》風波所引出的行業疑問仍在持續:在光鮮的影視創作鏈條中,劇本究竟如何流轉?從頭部編劇到基層寫手之間,利益與署名如何安排?是否真的存在“層層轉包”的隱性規則?記者通過對話多位出品人、制片人、從業者等影視產業鏈的上下游關鍵人物,揭示編劇群體裡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圖景。

酬勞之困,從10萬元/集到3000元/集 ,層層轉包,酬勞斷崖式下跌


在一部熱播劇的片尾字幕中,編劇署名往往只有三五個名字,顯眼地列於“總編劇”“聯合編劇”之位。

不過,在這短短幾秒的背後,是一條長達數月、跨越多層、報酬斷崖式下跌的隱秘產業鏈。這不是誇張,而是真實發生在中國影視行業的日常。




事實上,近年來編劇署名權頻頻引發爭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調查發現,“槍手編劇”普遍存在,而這條利益鏈的本質,是一個高度分化的金字塔結構:塔尖是掌握資源與話語權的頭部編劇與片方,他們決定方向、把控風險、獲取高額回報;中間是承上啟下的“編審團隊”或“徒弟班子”,負責拆解任務、管理流程;底層則是大量自由撰稿人與新人。

據曾在影視行業工作的財財(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某部時裝劇項目最初由導演邀請業內知名編劇操刀,開價高達10萬元一集,並已支付定金啟動創作。然而,這位被片方寄予厚望的“頭部編劇”手頭項目繁多,無暇親力親為,便將任務以3萬元一集的價格外包給一位年輕編劇。但這位年輕編劇也並未動筆,反而在編劇交流群中發布任務,最終選中兩位“寫手”,開價僅為3000元一集。“其中一位寫手(曉曉)當時還挺開心,說‘能接到活就不錯了,先攢點經驗’。”財財回憶道。

從10萬元到3000元,縮水幅度高達97%。薪資差距,令人咋舌。但這種“層層轉包”的現象並非孤例。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市場上,“金牌編劇”的單集費用普遍在3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一部40集的劇,主編劇即可獲得上千萬元收入。而底層編劇,尤其是剛入行的新人,由於接不到獨立項目,只能進入團隊做輔助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