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青海玉树地震: 亲历玉树地震:牧民富裕程度令人惊讶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经济周刊第16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孝宗|玉树报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玉树这个古老的高原小城瞬间沦为一片瓦砾和废墟。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员或受伤,或死亡。

  但在玉树地震灾区里,人们并没有听到很多哭泣的声音,也没有看到极度悲伤的表情。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依然从容而淡定,坚韧地守望在这片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之上。

  而对于生活在低海拔、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员们来说,青藏高原无异于“生命禁区”。抵达玉树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高原反应,或头晕、或头疼、或恶心、或呕吐、或流鼻血,以至于浑身无力。如稍有不慎,他们将很容易突发急性高原性脑水肿、肺水肿等,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但救援队员们依然承担起最艰苦、最繁重、最危险的抗震救灾任务。

  灾难的来临我们无法选择,但是面对灾难的方式,始终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灾区的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着选择,而他们的选择,也正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救援队的“生死考验”

  此次玉树地震大救援,被许多救援人士认为是迄今为止条件最为艰苦、环境最为恶劣的一次救援行动。许多远赴青藏高原救援的人员随时都会遭遇“生死考验”,这种考验不光是个人精神意志的,更是外在环境带给身体机能的,有些甚至是超出常人身体机能承受力的磨难。

  国家地震应急救援队:“最艰苦的一次救援”

  “这一次救援应该是历次救援活动中,条件最艰苦的一次救援。”


  4月17日,在玉树体育场的救援现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遇到了国家地震应急救援队(下称“国家救援队”)医疗分队的外科组长王明新,一位来自武警总医院骨科的主治医生。

  “当然,我们每一次遇到的困难不一样。有时候是后勤保障的问题,有时候是语言的问题,有时候是环境和气候的问题。而这次这些困难都让我们赶上了,而且是气候条件最差的一次。”王明新说。

  据他介绍,由于赶时间救援,“我们都轻装上阵,刚来玉树第一天时,根本谈不上后勤保障,吃干粮、喝凉水,露宿街头,没有被褥,我们只有一个小睡袋,一躺就休息了。救援时,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了解伤员受伤情况,只得用简单的手势交流。”王明新介绍说。

  最令王明新他们难以接受的是玉树的高原气候环境。他说,“我们以前是出国或者在边远地区救援,条件比这里相对要好一些,至少身体扛得住。但是这次不行,队员们普遍都有高原反应,头两天高原反应是最重的,但任务也是最重的,身体根本扛不住。”

  “所以,我们很多队员都是带病坚持工作的。目前,尽管医疗队员大部分已经渡过了高原反应期,但还有几个在输液和吸氧,身体稍有好转就要继续工作。另外,也有几个高原反应特别严重的队员,他们已经被护送到西宁修养去了。”王明新无奈地表示。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7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