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直擊:卑詩省在中國江浙滬"賣礦"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0月16-19日,卑詩省政府貿易投資辦公室執行總監麥震(John Mcdonald)的足跡踏遍上海、南京與寧波三市,此行的目的是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加拿大卑詩省資源類、新能源等產業項目。但此行能否取得理想成果,他坦言“需要時間來檢驗”。


  “中海油(Cnooc) 15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尼克森(Nexen)存在加拿大政府審批變數,這或多或少讓我們公司開始重新評估投資加拿大礦場的可行性。”一位與會的中國企業家坦言。如果加拿大政府審批風險只是“百裡挑一”,那麼環保許可、原住民支持與否、投行融資對賭等投資隱患,更是國內企業投資加拿大礦產失敗的“常見症狀”。

 


  “在卑詩省,煤炭、銅、黃金與白銀儲量分別達到200億公噸、0.6億公噸、4000公噸與3.3萬公噸。”面對浙江省能源集團、沙鋼集團、國信集團、江蘇雨潤、上海電氣、申能集團、萬向資源等江浙滬三地大中型企業海外投資部門主管,麥震不忘用這句話作為開場白,介紹卑詩省礦產投資的前景,盡管礦產儲備的亮麗數字未必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熱情劃上等號。

  在卑詩省(上海)投資推介會,多位企業海外投資部主管對記者表示,加拿大日益嚴格的資源項目並購審批門檻,正讓他們重新評估在加投資礦產的可行性。

  麥震說,按照加拿大投資法(Investment Canada Act)審批程序,加政府有權審核並阻止任何投資額超過3.1億加元的境外機構投資案,尤其在原油等戰略性資源類公司被外資收購時,政府在審批時會兼顧公司並購是否涉嫌市場壟斷並損壞加拿大利益,及收購方是否存在非市場化運作等。

  “卑詩省絕大多數銅煤金銀礦場收購投資,都無需面臨國家審批風險。”麥震努力化解中國企業家的顧慮,他強調卑詩省的基層礦產勘探享有20%省級稅收抵免與15%聯邦稅收減免,是加拿大稅收優惠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但要打消中國企業的顧慮,絕非易事。

  一位中國大型企業海外投資部主管直言,兩年前他花費1200萬加元投資一家已擁有采礦權的卑詩省鐵礦石項目。由於礦砂主要用水洗,加方為防止被污染的水排進加拿大江河,對礦場執行嚴格環境審查。為此他花費近3個月完成環境許可評估,僅開采設備租賃成本與當地員工成本,每天損失約3萬加元。此後,他又修建了一條鐵路運輸鐵礦石到附近港口。


  “國內銀行願意提供內保外貸方式解決修建鐵路貸款融資問題,但從准備貸款質押物到貸款獲批,又停工2-3個月。”他說,最終他所在公司損失超過200萬加元。

  環境許可審查、原住民“支持”變數、政府審批風險成為國內企業家在投資推介會反映最多的投資顧慮。麥震解釋,卑詩省已聘請專業礦業投資運作人員,向中國企業解決各項實際礦產投資環節的操作合規問題。


  相比中國企業的躊躇心態,國內外銀行則不遺余力地推銷各種加拿大礦產並購開采融資方案。在卑詩省三地投資推介會,不乏農行、浦發銀行、蒙特利爾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身影。

  多位國際投行人士提供的結構性礦場並購開采融資方案,內容大致類似。通常有兩種,一是年息高達10%-15%的開采貸款融資;另一種則是在開采貸款利率降至5%的基礎上,投行有權在礦場開采到一定階段,按一定價格將債權轉成礦廠的20%-30%股權。

  “附加條款可以變更。”一位加拿大投行人士說,比如換成融資方——投行從每噸礦產銷售利潤中抽取20%-30%紅利,但前提是礦場開采量達到規定數額。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一位熟悉礦產並購開采融資的國內企業家直言,結構性開采融資條款都對礦產品位高低執行嚴格規定,如果實際礦產品位與勘探報告不一致,投行會追索超過20%年利息作為利益補償。由於這些條款通常出現在合同不起眼處,容易被國內企業家忽略,但投行卻能借助其中的文字游戲賺取不菲收益。如,企業家沒有分清礦產勘探報告裡礦物資源量(地下有多少礦量)與儲量(可開采礦量)內涵,造成實際開采量低於勘探報告預估值,投行以產量未達到預期為由,追索高額利益補償;或中國企業在擬定收購礦場獨家銷售權條款時,沒對“可賣礦石量”做具體約定(按市場條件還是按實際礦產品位),也讓投行有機可乘。

  部分中國企業家則另辟蹊徑。北美投資訊息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司徒富(Kelvin szeto)表示,去年以來,加拿大各家交易所資源類上市公司高管,都前往中國尋找投資者。部分公司花費數十萬加元向當地政府申請某地域勘礦權,公司登陸加拿大創業板後,四處尋找中國投資者出資數百萬美元完成初期開采可行性報告,換取上市公司控股權。一旦拿到采礦權,加機構所持股份賬面回報高達5-10倍,卻將礦場開采環節所面臨的嚴格環保評審程序留給中方。盡管多數加機構身稱一旦礦場進入開采生產環節會有超過10倍回報,但考慮到初期開采可行性報告誤差率高達30%,意味著30%中國投資者在收購處於勘探環節的礦產類上市公司時,已注定失敗。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