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揭秘中共接班人名單是如何產生的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熟悉中國政治的人們都知道,中共高層的更替是提前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幾十年就做好准備的。在毛時代,他的接班人更換了多次,也有多種接班人版本;鄧小平時代,也經過了由胡耀邦下來趙紫陽上去,最後終換成江澤民……而當今的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也是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成為中共儲君是提前20多年前就已經在接班人名單裡的。


  那麼,這個接班人名單是如何產生的?它就是如何被管理和執行的呢? 加國華人網上家園 - 51.CA

  最初的名單是龐大而復雜的,有一千一、二百人,這些都是按照當時的“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標准,經過各級組織人事部門考察、篩選,又經過省部級黨委、黨組集體討論上報,再經過中央組織部組織統一的“中央考察組”考察,最後,經過中央組織部部務會議或者部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才最後確定報送中央主要領導人的。


  這個名單在當時的平均年齡是43歲多,大專以上文化的占到了85%以上,所謂“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占83%,“剝削家庭出身”的占11%,而出身於幹部家庭——也即“副部以上的高幹子弟”——的占5%多一點。

  而這些數據的來源依據,要從這個“第三梯隊”說起。這個“第三梯隊”至今已近30年了,中間經過了4任總書記。

  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幹部政策逐步落實,眾多的老幹部在經歷了百般磨難之後重新恢復工作。當時中央管理的幹部中,60歲以上的超過了一半。其中,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平均年齡偏高,較多都在61歲以上。他們剛一出來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卻是為自己准備接班人的問題。


  當時,也想過一些辦法,比如請他們“推薦優秀的年輕幹部”之類,推薦的名單也印了幾大本,很遺憾,多是秘書、參謀等身邊的工作人員,還有兒子、女婿等親屬——往好裡說,是實在沒有辦法,老幹部們長期被打倒、靠邊站,“不知有漢,何論魏晉?”除了身邊人,確實不了解比他們年輕二十歲、三十歲的那一代人在那個“史無前例”期間的“表現”。

  於是在1980年春節前後,中組部部長宋任窮讓一名副部長帶著10個工作組分赴各地考察優秀中青年幹部。不久,10個工作組回到北京,帶回大量考察的推薦對象。宋任窮組織中組部有關部門進行了認真篩選,最後以擁護三中全會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講黨性、不搞派性和結合建國32年的歷史表現作為取舍標准,形成了一個160人的名單上報中央。雖然這一名單最終被否,但形成了“第三梯隊”的雛形,1981年全黨選拔中青年幹部工作就得到了鄧小平、陳雲等老同志的大加贊賞。1983年,這個機制成了一個中共選拔接班幹部的制度。


  在這一過程中不排除一些老幹部有“還是自己的孩子最可靠”的思想。但是公平的說,絕大部分的老幹部還是有信仰、守紀律,還是“立黨為公”的。只要有了方針,有了標准,有了制度,基本上都能有所遵循。

  通過此次機構改革選拔的這批年輕幹部,許多人後來成為省級領導骨幹,擔任了省級黨政領導班子主要領導職務,還有一批優秀者進入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袖人物,其中包括江澤民、李鵬、李瑞環等一大批政要人物。

  而在這些名單中,“副部以上”的“高幹子弟”只占到總數的5%,其中就有習近平!當然,當時的習近平也是經過了那些程序,由河北省委正式上報,中央考察組專門考察,中央組織部部長辦公會集體討論才列入名單的——而當時他的父親習仲勳當時在中央的核心圈子裡也並不太“得勢”。 無憂資訊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