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移民生活: 回国探亲感悟:每次回来都要受些“刺激”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这次回中国探亲一个月,生了一场大病,先是感冒,接着高烧,最后是上吐下泻,光是卧床不起、昼夜昏睡就有三天。大概因为我在西方生活太久了,久到了对中国的病菌完全丧失免疫力、不堪一击的地步。


  回到英国后,《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对我这次“发烧之旅”少不了一番安慰,安慰之余,又逼着我讲一讲生病之前的见闻。

  说实话,我这次探亲,除了大病一场之外,其它时间也乏善可陈。我严格遵守中国大使馆钉在我探亲签证旁的那张小条的要求,未在中国从事任何采访活动,整整一个月,除了生病占去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我只好靠走亲访友、吃吃喝喝打发时光了。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套用一下托翁的句式,我这一个月的生活大概可以这么概括:吃喝的宴席都是相似的,访友的遭遇却各有千秋。

  具体来说,尽管不同的宴席有简朴、奢华之分,但赴宴者都大同小异地互相寒暄着、言不由衷地互相恭维着、假戏真做地互相敬酒着,你只有走进他们的私人住宅,你才能窥见他们的真实生活,你只有在他的私宅中与他单独交谈,你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我在中国的朋友,大约分为穿开裆裤时的玩伴、求学时的同学和就业时的同事这几类,他们或者曾经蹲在同一起跑线上等待开跑的枪声,或者曾经在人生长跑的最初几圈并驾齐驱,但经过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大潮的淘洗和社会巨变的颠簸,如今他们已经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虽然看上去有些人还在并肩小跑,但因人生颇为类似那种循环跑道的赛场,他们如今相互之间的差距,其实早已错着好几圈跑道呢。

  我对《金融时报》中文网的同事们讲了我走访这些中国熟人私宅的不同遭遇,但其中几位年轻同事最感兴趣、也最感震撼的,却是我描述的几位已成富翁的朋友的豪宅──

  “啊,他家还雇有剪草的园丁?!”

  “什么,他家还有室内游泳池?!”


  “光装修就花了一百多万?!”

  “妈的,他们家地下室的乒乓球室,都比我在英国租的房间面积大!”

  还有一位同事,以半是关心、半是玩笑的口气问我:“你这次回去是不是很受刺激?”


  我也顺竿儿爬地说:“是啊,我看了前同事的豪宅,当晚就感冒了;看了前同学的豪宅,马上转为高烧;最后看了儿时玩伴的豪宅,又演变为上吐下泻!”

  说到这儿,所有同事都是一副若有所悟的样子:“原来你是这样落下病根的!”

  豪宅:老板们的自我奖励?

  当然,我说的都是玩笑话。如果说我受过“刺激”,那还是上个世纪末,我离开中国五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之时。进入新世纪后,我几乎年年回中国,有时还一年多次,所以,“刺激”感的强烈程度逐渐减弱,如今都有些麻木了。

  那些听完我的叙述颇感震撼的年轻同事就不同,虽然他们也常回中国,但他们的中国朋友大概因为都比较年轻,仍处于人生长跑的最初几圈,所以相互之间经济地位的分化还没有那么大。

  其实,即使是我,因为朋友的圈子毕竟有限,在中国采访过的老板们,通常也不会把采访地点安排到自己家中,所以,我也没有见识过中国真正的大富豪的私宅。但仅从我去过的这些如今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朋友的住宅来看,中国的贫富差距的确非常惊人。我不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因此与中国的富人朋友们谈不上什么可攀比性,但我看了朋友的豪宅不会“落下病根”,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普通人看了朋友的豪宅不会“落下病根”。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