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日本加强与南亚合作 意指中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最近,日本对南亚诸国发动主动攻势,刚在日本接待完印度总理的首相安倍马不停蹄地频访南亚国家。应对中国“西进”战略的目的显而易见。


  安倍内阁上台以来积极奉行“地球仪外交”,实施积极的首脑外交,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以来出访国家已达49个,位居历任首相出访国家数的前列。联合周边国家和有关国家、共同围堵中国、积极谋求势力均衡成为安倍政权对外战略的重点。安倍以“政府开发援助”为前锋,以武器技术输出为为手段,在亚洲地区展开了“银弹援助”与“武器输出”的双线外交。

  众所周知,日本首相安倍再第二个任期开始就正在积极建构没有美国的钻石型安倍架构,积极发展日本印度的关系,希望与印度建立一种“准同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 安倍还积极发展与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制横中国崛起。


  早在去年下半年,日本就强化了与印度之间的防卫交流 向印度增派防卫常驻官:日本印度大使馆派驻的防卫官员增至海陆空3名。继中韩美俄之后,印度成为日本第5个适用“3人体制”的国家,也是日本同盟国和邻国之外的第一个。目前,日本在驻印度大使馆配置1名陆上自卫队防卫常驻官,今后计划将派驻在欧洲的2名海空自卫队常驻官编制调配至印度。明年日本将在印度配置海上自卫队防卫常驻官,2015年将派驻航空自卫队常驻官。

  今年1月5日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1月底安倍首相先后访问了印度,与印度就加强日印防卫交流、强化防卫体制进行了密集磋商。

  8月底,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到访日本,莫迪在日本期间不点名地批评中国,与安倍一唱一和,中国成为印日首脑会谈的重点话题。印度日本正式结盟视为公然制衡崛起中的中国,从而加剧了亚太地区局势,最后演变为印太地区一场紧张的平衡之争。


  日印首脑会谈之后,安倍紧接着前往南亚开始访问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孟加拉和斯里兰卡都是联结日本和中东海上交通线的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安倍造访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继续大打经济和安保“两张牌”,积极拉拢南亚地区国家,其战略目的就是通过加强与南亚国家的合作确保运输线安全的同时,希望以此牵制在印度洋周边国家中扩大影响力的中国。而且,安倍希望此举能提高日本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感。

  在与斯里兰卡总统会谈中,安倍宣布了向该国提供巡逻船、帮助该国强化其海上警备能力的计划。而在与孟加拉总理会谈时,安倍表示支持该国港口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重要的是,孟加拉已同意退出将于2015年10月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选举,转而支持日本,此举成为安倍此行一项最重要的成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已远超过彼此间的竞争。日本是亚洲地区发达的国家,而中国印度都是亚洲地区发展中的国家,惟有开放、合作,才是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明智的选择。“互利共赢”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冷战时期的“非敌即友”的思维也正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掘弃。但是,纵观安倍所作所为,实际上安倍是逆历史而行,积极配合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欲通过拉拢亚洲地区其他国家,联手制衡中国安倍在军事上开始挣脱“专守防卫、不做军事大国”等《和平宪法》规范下的政策的束缚,战略态势由防守转向进攻。

  日本的战略意图就是要继续维持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打压和遏制中国崛起。安倍在南亚积极构筑针对中国的做法,意在“抵消”和“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对安倍频繁出访亚洲其他国家,中国政府应予以高度关注,但不必过度解读。中国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任务是发展,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巩固和发展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以维护好本国在亚太地区的的利益,不断扩大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