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诗颂习近平 六四摇摆者范曾获保驾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皇图八万沐初阳,耸岳奔川隐佛香。早觉神州辞厄运,欣迎大块著文章。龙吟昊宇当非昨,凤择高枝胜往常。妙笔丹青轮斫手,挥鞭电掣向康庄。”一场延安文艺座谈会式的翻版北京文艺座谈会10月15日召开后便成为话题,波折不断、高潮迭起。不久前,中国书画艺术家、曾在六四风波后避居法国的范曾再因此而“中招”。他在会议中赋七律一首结果导致舆论痛骂“没有骨气”,不得不由《环球时报》10月31日公开出面为其保驾。


  

  10月15日北京文艺座谈会央视画面


  10月31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论《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为范曾挡驾站台。文章说,一些人从道德角度对范曾发起攻击。他们把范曾的行为定性成“投机”和“谄媚”,宣扬知识分子应保持“气节”。在这当中,一些人翻出范曾二十几岁时与沈从文的过节和沈对他的道德批评,以及范曾上世纪“八九风波”之后出走西方后又争取回国的那段曲折。网上的这些声音似乎要把范曾“一棍子打死”。

  社评说,范曾今年76岁,可谓功成名就,像投机这种事,对76岁、56岁和36岁的人来说,吸引力很可能也不太一样。对于范老先生复杂的一生,政府方面给予了包容。而现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人似乎不肯包容这位老人,就因为他写了一首支持政府举办文艺座谈会的诗。


  范曾写诗的场景和缘由很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还原,互联网提供的描述或许是标签化的。把它放到范曾的一生中做解读,其实也是给他的几个人生节点赋予了一条外部强加的主线。

  对那次座谈会做研讨,大概是文艺机构普遍性的举动。范曾善诗,主张诗书画一体,诗对他和他周围圈子的意义与常人不同。他以诗抒情,何不寻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当今社会的规则和尺度了吗?以一首诗对一位老艺术家做道德审判,这是中国社会从道德角度应当倡导的吗?


  10月15日,习近平北京罕见地召开了一次文艺座谈会,力主文艺担负应有的服务政治服务人民的功用。此次会议随即引发舆论狂潮不断,从习近平召集此次会议的意图和现实指向,到受邀者周小平、花千芳的网络作家身份,再到包括赵本山等人在内的文艺界表态站队,都每每成为网络敏感的触点。而范曾便是在此情势下成为舆论围攻的焦点的。

  范曾出生于1938年,为中国当代书画家。《世界报》曾介绍,范曾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后来到法国,当时是中国政协委员的范曾并没有寻求政治庇护,他表示只是响应艺术的召唤,并且要等自由之花再度在中国盛开之时再返回中国,不过,他在两年之后就回到北京,范曾此举曾经被多个异议人士批评为是投机取巧。20年之后,范曾在回答有关是否应该平反六 四的问题时回答说:这件事不由范曾来决定,这是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政府未来将重新审查六四事件,并且对此作出相应的回答。

  而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召开文艺座谈会后,2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讲话’研讨会”,研究院院长范曾主持会议,并限韵作诗为贺。他本人当场做了一首赞扬这次座谈会的七律诗,其他人另做和诗8首。公开报道还称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切中文艺规律,要言不繁、气宇轩昂。习近平在充分肯定以往成绩的同时,又敏锐指出了文艺界现存的诸多问题,对文艺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