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積貧積弱 宋朝緣何三百年而不倒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宋朝一個特殊的朝代,按流行的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話,這是最後的中國王朝。這個在歷史教科書上,以積貧積弱,外戰必敗聞名的朝代,卻前後延續了300余年,要知道強盛的大唐也才兩百多年。為何貧弱的王朝卻能長存?一切都源於其內部的構造,內部民情上傳下達渠道的暢通,上訪制度的保障,權力的制衡。本文選自《北京青年報》2012年1月9日,作者劉興亮。


  

  宋代的建立者太祖趙匡胤


  趙宋王朝立國以後,統治者通過一系列制度措施的確立,逐漸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動蕩的社會局面,使政權日趨穩固。但隨著承平時代的到來,社會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很多老百姓呼喚“青天”,進而被迫選擇越訴、上訪,甚至直陳御座。


  對於百姓的上訪行為,宋代帝王最初是嚴令禁止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曾下詔規定“禁民越訴”。如有呈冤京師者,“並令監司緝拿。”至宋真宗趙恒時期,朝廷雖意識到各地民生多艱,冤獄泛濫,並在京師設立了登聞鼓院及檢院,試圖強化司法受理面,提高結辦案件能力,但仍然不允許百姓隨意上訪、越訴。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上元節車駕出游時,有百姓沿街陳事。一些隨行官員想當然地認為“國家既受瑞行慶”,百姓陳事很有可能只是“訴事希恩”,請皇帝全部“悉從徒坐”。宋真宗沒有聽從臣下意見處罰上訪者,但亦沒有受理百姓任何陳訴,只是“憫愚民不曉科禁”,並隨後下詔“自今邀車駕越訴者,令有司告諭而寬其罰。”

  宋王朝對上訪、越訴現象真正網開一面是在宋神宗趙頊時期。神宗時宋王朝內外問題更為突出,為了安定統治,神宗皇帝逐漸改變了祖宗對“越訴”問題的處理態度。如王安石變法時,曾有“開封酸棗、陽武、封邱縣民千余人赴寺訴免保甲教閱”,他們認為保甲教閱嚴重影響農時。對此,朝廷官員最初亦如前代一樣以“已牓諭無令越訴”為由不予理會,並派員予以遣散。但神宗皇帝詳查事情本末後認為,“今正當農時,非次追集,於百姓實為不便。令提點司劾違法官吏以聞。”並感於數年來百姓越訴規模逐漸擴大,日趨頻繁,如單純禁止上訪,極有可能釀成民變,故果斷地做出了“自今仍毋得禁民越訴”的規定,並“詔開封府界、河東災傷州軍,許於限外接訴狀以聞。”


  此後直至南宋,宋廷對越訴、上訪的態度更為軟化,有些情況甚至給予制度的保障。如高宗趙構時,流民、無業人口、受災人口眾多,趙構就曾下令所有人戶需由各地官府排查、造冊,對於那些定居築屋者,予以免稅優待,所需物料,不許“官司拘截使用,如違,許人戶越訴”。而南宋寧宗趙擴時期的法典《慶元條法事類》中,則更是有大量允許百姓上訪、越訴的法律條文。

  在允許越訴、上訪的同時,宋王朝亦意識到了單純的允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在京師受理越訴、上訪,又會影響到都城百姓的生活。因此,南宋時,朝廷就選派出“諸路勸農使,所至究民間疾苦,檢視賬籍”。並慮地方官吏因緣取索,遂賦予勸農使“受越訴”之權,試圖就近解決問題。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