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粟裕與王耀武:國共名將三次對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34年12月23日夜,紅軍在譚家橋公路兩側設伏,他們伏擊的對象就是王耀武。孰料此戰失利,紅軍損失慘重不說,更使方志敏部的境遇惡化。在叛徒出賣方志敏後,只有粟裕帶領少數部隊突出重圍。此役對粟裕影響很大,成為其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粟裕逝世後,後人遵其遺囑,將其骨灰一部分灑在了孟良崮,另一部分灑在了譚家橋。本文作者華小勇,摘自《文史天地》。


  

  粟裕軍裝照


  粟裕與王耀武是中國現代史上兩大名將,也曾多次在戰場上相逢。王耀武對粟裕十分地欽佩,曾專門研究粟裕,積累了一大摞的研究資料。粟裕對王耀武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十分欣賞,曾說“(王耀武)是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幹者”,據說,得到粟裕如此評價者,國軍中僅薛岳、王耀武而已。由於信仰和政治立場的不同,兩大名將之間曾經演繹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精彩對決。

  譚家橋之役:粟裕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宣布,以紅七軍團為主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立即向閩、浙、贛、皖等省出動。紅七軍團的主要領導人有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參謀長粟裕等,這次行動的目的地是皖南。北上抗日先遣隊經過激烈的戰斗,於1934年10月下旬進入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勝利會師。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抗日先遣隊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分別為第二十師和二十一師。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劉英任政治部主任。粟裕被調到閩浙贛軍區任參謀長。

  紅十軍團成立後,各部進行了分工。十九師的任務是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二十師、二十一師的任務是留守閩浙贛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老蘇區。


  此後不久,根據中央軍區指示,二十師和二十一師與十九師會合,創造皖浙贛邊新蘇區。為了統一十軍團的領導,中央軍區又決定由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方志敏任主席。粟裕改任十軍團參謀長。

  12月中旬,紅十軍團與國民黨三個團的兵力在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接火。紅十軍團領導決定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有利地形,打一場伏擊戰,爭取殲滅孤立突出的敵補充第一旅大部。作為參謀長的粟裕立即作了安排。

  12月23日夜,紅軍在譚家橋公路兩側設伏,他們伏擊的對象就是王耀武。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前衛團十分謹慎,上午10點左右搜索到尋淮洲陣地前,尋淮洲當即發起攻擊。在當時的大部分情況下,紅軍一旦沖鋒,國民黨軍的常規動作就是潰退。但是王耀武部不是如此,他的人馬迅速縮回,而沒有潰散。同時開始了迂回,占據了630高地,紅軍兩個師協同不力,而國民黨軍在王耀武指揮下從兩師結合部突破,將紅軍各部擊潰。最後兩軍惡戰630高地,紅軍仰攻630陣地,非常不利,戰斗最後以紅軍主動撤退而結束。此戰尋淮洲身先士卒沖鋒,負重傷,轉移中犧牲。此外,紅軍損失了300人,8名師以上幹部負傷,八十七團團長黃英特陣亡。譚家橋之戰的失利,使方志敏部的境遇更加惡化。1935年1月,方志敏部開始退回贛東北,在懷玉山地區被圍,幾乎全軍覆沒。1月29日,由於叛徒出賣,方志敏被捕,8月6日於南昌就義。整個方志敏部,只有粟裕帶領少數部隊突出重圍,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