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馬關條約120周年: 警日本備戰釣島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國恥勿忘 警鍾長鳴 ——《馬關條約》簽署120周年祭


  120年前的今天,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全權談判代表李鴻章,在日本政府代表的咄咄逼視下,用顫抖的雙手簽署了中日《馬關條約》。至此,歷時9個月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的完敗而告終。戰勝國日本將巨額賠款、割地、通商特權等戰利品收入囊中,並憑此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而中華民族則背負屈辱,進一步被推向苦難的深淵。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樣一個反思歷史的特殊年份,回顧《馬關條約》簽署的那段屈辱歷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族之殤:戰敗求和受盡凌辱

  自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內部就一直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圍繞戰事爭論不休。隨著清軍的節節敗退,傾向光緒帝的翁同龢等主戰派逐漸受到排擠,追隨慈禧太後的奕匡等主和派日益占據上風。清政府開始謀求對日和談的可能性,希望由英、法、德、俄等國出面調停,停戰言和。


  伴隨日軍進軍的腳步,日本方面瓜分壓榨中國的欲望與日俱增,各色人物紛紛謀劃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勒索清政府。負責財政的大藏相希望“巨額之償金”,目標是讓清政府賠償白銀10億兩。日本軍令部長樺山則主張,除要向清政府勒索巨額賠款外,還要占有“金州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台灣和舟山群島一部分”。自由黨的胃口更大,“須使割讓吉林、盛京、黑龍江三省及台灣。中日兩國之通商條約須訂凌駕歐洲各國之條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外相陸奧宗光擬定出的和談條件中,更是列出“霸占朝鮮、割讓土地、賠償軍費和獲取通商航海方面的特權”等諸多事項。

  但是,日本作為一個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人力不足的島國,經過8個月的戰爭消耗,已成強弩之末,難以支撐長期的戰爭。為謀求利益最大化,日本一方面仍色厲內荏地堅持軍事攻勢,另一方面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開始半推半就地同意於1895年1月在廣島與清政府展開和談。


  為給日軍行動拖延時間,進一步擴大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戰果,以便盡可能多地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日本對清廷起初派出的和談代表張蔭桓、邵友濂百般刁難,以二人授權不足、官銜資歷太淺為由拒絕談判。1895年2月12日,張、邵一行無功而返,清日間的首次和談無果而終。也就在同一天,日軍攻占海防重鎮威海衛,威海衛軍港內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清政府隨後派出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媾和。從3月20日到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山口縣下關市的春帆樓,前後進行了7輪會談。日本抓住清政府急於停戰求和的心態,在談判中始終保持傲慢且強硬的高壓態勢,不斷進行威脅恐嚇。4月1日,伊藤博文約見李鴻章之子李經方,要求盡快回復日方所提要求,宣稱若談判破裂,征清大總督將率大軍出兵中國。4月10日,伊藤又蠻橫地聲稱,日本的條款“已讓至盡頭”,中國代表只需回答“允”還是 “不允”。他還向李鴻章威脅道:“若不幸此次談判破裂,則我一聲令下,將有六七十艘運輸船,搭乘增援之大軍,舶爐相接,陸續開往戰地。這樣北京之危,實不堪設想。”

  面對日方的步步緊逼,李鴻章雖憤懣異常,但國家疲敝、戰場失利,使其也無可奈何,只能苦苦哀求日方降低賠款數額——“無論如何,總請再讓數千萬,不必如此口緊”“又要賠錢,又要割地,雙管齊下,出手太狠,使我太過不去”“賠款既不肯減,地可稍減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賠款既不肯少減,所出之息當可免矣”。然而無論李鴻章如何懇求,伊藤絲毫不肯讓步。雙方最終於4月17日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條約——《講和條約》,通稱《馬關條約》。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8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