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西醫:傳統現代碰撞 殊途可同歸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西醫之爭由來已久,也不見得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回顧遭遇西醫百余年來的步步進逼,甚至幾多瀕臨“生死存亡”的過程中,中醫不僅沒有被抹殺、被廢棄,還在21世紀科學、文明的今天,廣泛傳播到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醫學的終極目標是治病救人、維護健康,如果不是人類還面臨著很多影響生命與健康的“哥德巴赫猜想”,那麼,即便是糾纏了百余年的傳統與現代沖突的中西醫學,也可能“相為謀”,殊途同歸。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學的終極目標都是治病救人、維護健康


  一說“上火”,但凡是有些生活閱歷的中國人,似乎都知道喝點綠豆湯、菊花茶能“清熱敗火”;突發昏厥,掐一下位於鼻唇溝的“人中穴”,恰如中世紀的歐羅巴人嗅一下“阿摩尼亞”,有時還真是個緊要的促醒法寶;至於“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生開處方”、“大怒傷肝”等廣泛流傳的諺語,幾乎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遍布的小貼士。

  然而,一旦將這些日用而不知的“常識”同中醫掛上鉤,就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或樂於接受的了。近些年來,對中醫“科學性”的質疑未嘗停歇,不僅僅成為醫界、學界的熱門話題,有時候連整個社會都會參與大討論----全體民眾迅速而又自覺地分成“中醫粉”和“西醫粉”,不管是從理論還是療效切入,大有人人都是專家的架勢,口水仗一場接一場,誰也不服誰。

  之所以沒有同數學、物理、化學一樣,醫學還能分出“中”和“西”,還能產生如此大的分歧,是因為人類至今無法用一套醫學體系、理論窮盡所有的探索。事實上,現在一般不稱西醫,而稱現代醫學或生物醫學;所謂中西醫之比較,實際上是用中醫來比較16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之間的西醫主流概念。中西醫之爭由來已久,也不見得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解決,但醫學裡的“中”和“西”,並非如“是”與“非”、“科學”與“非科學”那般完全對立。

  中西醫相遇、碰撞和抗爭


  在任何社會,一種醫療方法體系的強弱不僅是系於它本身的客觀療效;同樣重要的,是社會政治群體的理念,是否容納這種醫療方法體系背後的世界觀。----Paul. Unschuld:Medicine in China: A Historyof Ideas

  中國人對西醫沒有明顯偏好,視病而擇


  明朝16世紀末,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華,他將西方宗教帶入中國的同時,西方醫學也跟著被介紹進來。利瑪竇撰寫的《西國記法》中,載有解剖學和生物醫學知識,尤其是描述了人體大腦的位置和記憶功能。

  西醫知識傳入始於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之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瑞士傳教士鄧玉函(Jean Terrenz)。1619年鄧玉函抵達澳門,他曾在當地做過屍體解剖,“迨將胸部剖視,則肺幹如海綿,其上藍點甚多”,此為西方醫生在華施行剖驗屍體的最早記錄(范行准《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卷7)。1622年—1623年,鄧玉函在杭州口譯《人身說》一書。1634年山東進士畢拱辰從湯若望手中獲得《人身說》遺稿,易名《泰西人身說概》。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曦介紹,若按現代系統解剖學原則作分類分析,《泰西人身說概》涉及了運動、神經、循環和感覺系統。

  鄧玉函參與翻譯的另一部解剖學著作是《人身圖說》,含21幅配有文字說明的人體解剖圖。《泰西人身說概》《人身圖說》兩書都介紹了當時西方的疾病知識,比如腦溢血、胃下垂、梅毒等。

  這些醫學知識最初只影響了小部分人,未受到廣泛關注,更不要說動搖有著幾千年歷史積澱的中醫的統治地位。西醫真正引起人們興趣的,還要從“金雞納(cinchona)”說起。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81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