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哈佛: 辣媽育兒:做最好的自己讓哈佛挑吧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園子在美國華人家長圈裡屬於“偶像般的存在”,因為她的女兒和兒子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考入哈佛大學。《青年參考》記者在對她進行了數小時的采訪後,不禁感慨,這位“哈佛媽媽”的教育思想堪稱“以道御術”的典范。


  

  從“清華學霸”到“哈佛媽媽”


  談及成長經歷,園子不謙虛地稱自己曾是“一枚學霸”,甚至“嘲笑”子女不像自己小時候那樣輕松考第一。園子本科和碩士都就讀於清華大學,先生是大學同學。1990年赴美讀博後,留在美國生活。

  園子寫過一篇文章,在華人家長圈和國內的留學生家長圈中廣為傳播,題目是《做最好的自己,讓哈佛去挑吧》。這幾乎概括了她育兒的核心理念。用她的話說,“如果我有老三,我可能還用同樣的理念養育他,但能不能上哈佛完全不敢保證”。

  園子認為,美國高校錄取學生時,除了關心念書能力,還考察該生“是個怎樣的人”。

  作為一名“接受了那個年代的中國能提供的最精英教育的人”,園子反思,應試教育一門心思沖高分只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

  “一旦離開了學校既定的軌道就會發現,要做大事還要有鎖定目標的眼界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即使做個平凡快樂的普通人,也要有為人處世的智慧。”園子說,品格和個性是有關人生走向的真正決定性因素,而這些恰恰是高分無法保證的。

  當女兒被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同時錄取時,園子給女兒的建議是,如果去MIT,就挑個文科專業;如果去哈佛,就選些理科課程。有人對她專挑“薄弱學科”的建議十分不解,她的解釋是,MIT的理科課程設置本就很扎實,哈佛文科也很強,她希望女兒在本科階段接受“通識教育”,文理都學點,更加平衡。


  最終,兩個孩子都選擇了理科專業。園子告訴記者,兒子研究生階段想讀法學院,或許會去從政。但在她看來,兒子現在定下今後的發展之路還為時過早,“小孩子嘛,志向今後一定會變。我的原則是18歲後就不管了”。

  作為家長,園子的心態非常“放松”,“他們上大學之後接觸的人比我們更多、眼界比我們開闊。我不會幫他們做任何決定,不過如果他們覺得爸爸媽媽的意見有價值,歡迎找我們討論”。

  中西結合的家庭教育


  園子的家中三代同堂,“中國化的教育理念”主要由家中老人“灌輸”。據園子的兒子回憶,姥姥姥爺總是告訴他們“先苦後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與西方隨時享受生活的理念不同。

  雖然園子謙虛地表示,孩子思維中的中國理念主要依靠家中長輩的耳濡目染,但她實際上很早就用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建立孩子們的處世哲學。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孩子上初中時就鼓勵一雙兒女獨自去探索和把握事情的尺度。

  “好比一根棍子,我只能告訴你兩端在哪裡,但棍子的重心在哪兒,握住哪兒能讓它平衡,要你自己去試。”她告訴孩子們,所有的事情都有好有壞,要自己去揣摩衡量。

  園子認為辯論是很好的訓練,他的兒子也表示從辯論中得到的收獲最多。因為在辯論之前,必須對正反兩方都做准備,“這就訓練孩子從兩方面看問題,而且都要看得盡量全面”。

  作為和先生雙雙從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園子的育兒理念中不僅有知識分子的理性,也有美國式的放手。她的家中沒有家長制的氣氛,環境非常平等,有什麼事情需要決定的時候,恨不得一人一票來決定。

  在美國把孩子帶大,園子覺得“很幸運”,因為“美國名校的指揮棒指得正合適,即使按照錄取要求去發展,最後沒進名校,從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也讓人受益”。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