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不能輸在"引力波"起跑線上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近日宣布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另據報道,中國本土重大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目前正在立項中。中山大學“天琴計劃”以引力波研究為中心,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任務的預先研究,制定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實施方案和路線圖。該計劃全部完成大約需要二十年時間。


  

  中國應當加快“引力波”研究


  石頭被投進水中會有波紋產生,而黑洞等質量巨大的天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則被稱為引力波。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存在引力波,經過不懈努力之後,這種“漣漪”終於被科學家發現了。引力波很可能蘊含著宇宙誕生的巨量信息,引力波的發現,將能為大爆炸理論和宇宙膨脹理論等各種預見性理論找到證據。

  科學家們對這一重大發現欣喜若狂,“引力波提供了人類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引力波的發現可能對天文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引力波的發現不僅點燃了科學家的激情,也拉近“高冷”的物理學、天文學與普羅大眾的距離,與引力波相關的話題近日持續成為媒體和公眾討論的熱點。


  新話題說久了通常會發現老問題——為何又是美國獲得了重大科研成果?盡管此次重大發現,有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全球10多個國家千余名科學家作出了貢獻,但探測到引力波的裝備位於美國,項目主導方也是美國,發現引力波無疑是美國基礎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天琴計劃”是中國本土的引力波探測工程,該計劃於2015年7月份正式啟動,部分關鍵技術研究已有具體進展。此前境外有媒體猜測,“天琴”有望率先發現引力波,但遺憾的是其立項工作還未完成,美國在發現引力波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


  伴隨經濟高速增長,近年來,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這一地位相稱的是,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探月工程、高鐵、大飛機等都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標志。但是,我們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科研投入雖然不菲,但整體上還是偏重應用,而對於發現引力波之類的基礎研究投入則相對不足。探測引力波項目、探測彗星等動輒需要投入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資金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在中國還十分少見。

  此次美國科學界拔得頭籌,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一成果是個重大進步,但也僅僅是人類探測引力波的開端,一個以發現引力波為標志的宇宙研究新時代才剛剛開始。引力波的發現,正在刺激各國對空間科技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在這種氛圍下,中國亟待提高相關基礎研究經費,並以此加強引力波的研究水平,中國不能輸在引力波研究的起跑線上。

  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科技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以來,空間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看似遙遠的空間技術,上可助飛船升天,下更可滿足民生需求。來自美國的信息顯示,有關探測引力波項目正在帶動激光、材料、光學、計算機等諸多學科前沿的發展,很多相關技術已經對許多實用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衛星通信、導航定位、天氣及災害預報等等,空間科技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同時,在國防安全領域,太空也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探索引力波正在成為空間科技發展的新領域、新趨勢,中國不能輸在引力波研究的起跑線上。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0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