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關於國際化,不得不說的幾點認識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二三十年來,全球化的浪潮和世界大學排名的崛起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日益深刻的影響。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國際流動性也在急劇擴張,甚至大學的各項工作乃至資源也都在世界這個大市場中由統一的標准來度量。在這些變化面前,人們還發現,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大學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國際化賦予了持續而重點的關注。


  毋庸置疑,國際化是現代大學在21世紀全球化進程中不能回避的課題、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教育理念和發展戰略更是衡量其世界高等教育地位的重要標尺。要想成為卓越的大學,必須要對大學的國際化有系統而明了的認識,下面謹提出幾點重要的認識予以分享。

  


  首先,大學國際化既是個歷史的概念,又是個現代的概念,更是個發展的概念。早在中世紀大學時代,學生、學者的國際流動和交流就非常普遍,直到15世紀後才明顯轉衰。20世紀後半期,大學國際化又再度興起,不斷整合的世界經濟、日益加強聯系的國際學術網絡以及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推動著世界上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均位列國際交流的全球關系譜中,使得國際化成為大學必須面對的世界潮流。

  由於大學所處的國際和時代環境正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重要性、范圍和復雜性方面也在不斷增強,因此大學國際化的概念也需要隨之加以更新。

  當代大學國際化的發展動機是復雜的,結果也往往影響廣泛。目前國際上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動機的分析以奈特等人的四動機理論為代表,即政治上維護和擴大影響;經濟上改善所在國家或地區在全球經濟和市場上的競爭力;學術上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文化或社會上對跨文化的知識和理解的訴求。

  對一所大學而言,國際品牌和形象的樹立、通過國際標准以提升教育質量、學生和教師發展、戰略聯盟以促進知識生產,乃至創收等種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其推進國際化的現實動機。換言之,大學國際化,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還關系到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發展。


  其次,國際化不是大學追求的結果,而是大學實現目標的途徑。

  大學國際化可以幫助大學培養能夠在生產、服務及交流等國際市場中生存的畢業生,使他們具有廣泛的世界意識,並能夠廣泛有效地參與到世界的各項事務中;還可以幫助世界在日益劇增的無國界化、相互依存的關系中更為協調地發展。正如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所說:“國際化最終可以利用高等教育界的集體資產,為所有世界公民創建新的一代全球公民,以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顯然,國際化對大學而言更像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為滿足不同需求而發展的途徑。


  第三,本土國際化應當成為當前大學國際化的發展之重。奈特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包含本土國際化和境外國際化兩部分。前者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國際理解和跨文化技能,如課程和項目、課外活動、文化或社會活動、科研學術活動等。後者主要包括學生和學者的流動等。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流動性已經不再是實現國際化的唯一要素和基礎,大學在本土課程和教學過程中的國際化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如歐洲的“主流國際化”、澳大利亞的“深層國際化”和美國的“綜合國際化”等概念,強調的均是大學要重在本土實現國際化的理念。

  關於大學國際化,需要思考和討論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中關於影響國際化成功的要素或許是我們最為關心的。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顯然也是困難的,因為影響國際化成功的要素應該有多種。

  在這方面,美國學者哈迪西科的觀點或許可以給我們有力的啟示。他認為:領導層對國際化清晰一貫的有效領導力,大多數教師對國際化進程的參與,對國際化有持久、清晰且可量化的目標,以及問責制等,都是大學國際化運行制勝的先決條件。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