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国际金融投资博览会: [CWN特稿] 美国大银行是在出售还是持有风险﹖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标准普尔评级公司认为﹐即使是抵押债券和企业债券需求兴亡的时候﹐大型银行仍然未能使得其总体风险下降。



从理论上来说﹐过去五到六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一直处于地震交替之中﹐使得美国的银行进一步偏离其信贷市场中间人的位置﹐成为了债务实际持有人。


从1970年代开始该行业就陷入了这样的情形中﹐那是一个商业票据占据优势和公众证券市场最终超过银行借贷的时代。而今天不同的是﹐私营对冲基金可以发放贷款或买入抵押贷款债券。目前这些非传统买方购买了70%的杠杆贷款﹐而历史上这些债务通常是在银行系统内分配的。



许多人可能认为由于这些贷款已经从银行体系流出﹐那么风险也同比例降低。随着允许对冲风险的信贷违约交换市场(credit default swap,简称 CDS)的兴起以及证券化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市场观察家认为远期信用危机周期不会对银行产生影响。但他们错了。


银行依然存在与承销企业债券和证券化产品相关的风险﹐当然在平衡企业贷款业务方面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可能小于前几年。另外正如我们在资本市场中所经历的那样﹐流动性的风险从来是不可能避免的。


如果上述假设是成立的话﹐那么在2000年到2003年的商业贷款信用危机周期中的证据更加突出﹐事实上银行在该周期中发放给企业贷款的风险比1990年到1993年这个周期中的危险性更大﹐例如JP摩根﹑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和纽约银行等在2000年对商业贷款的坏帐净冲销额就高于1990年的水平。


这些银行向在CDS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投资者出售贷款的证券化产品。虽然CDS可以帮助银行减轻亏损﹐但却会对银行利润造成影响。即使最近的信用危机周期只是发生在电信﹑航空和商业化能源行业﹐但是每一项坏帐的亏损依然非常巨大﹐亏损率非常之高。


在2000-2003这个周期中坏帐对银行的总体影响小于前几个周期有两个与风险转移不相关的因素在内。一个因素是当时没有出现一般的经济低迷状况﹐因此银行的其它业务表现良好。第二个因素是银行比早前更加重视消费者导向﹐因此来自财富管理这样业务的盈利抵消了企业借贷业务亏损的影响。


在2000-03年这一周期中﹐企业贷款在美国银行的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远低于十年前的水平﹐为此虽然该期间的冲销金额上升﹐但对整个银行的业绩几乎没有影响。


从那时开始CDS市场增长明显﹐投资于垃圾债券的投资者也不断增加。美国银行在CDS市场中扮演了主要的承销商角色﹐商业银行利用CDS来对冲其企业债券风险的比例相对较小﹐雷曼兄弟公司﹑UBS ﹑Deutsche Bank和JP摩根等投资银行控制了大部分的CDS市场﹐JP摩根一家的市场份额就占到30%。



CDS市场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冲银行的贷款风险﹐而是可以使得非银行玩家不需要承担相关债券或贷款的大量融资成本来利用这一市场施展融资战略。配合完整的套利战略﹐而非简单的违约概率﹐信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交易产品。


为此对冲基金与银行一样成为CDS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银行还是对冲基金都不是单一的卖出或买入方﹐相反他们通过保护性的出售来维持相对的平衡。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仍是该市场中的单纯的保护性卖方。银行在其对冲规则中成为单纯的保护性买家。


出售贷款看来依然是银行规避风险的首选方法。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只持有其发放的企业贷款的极小部分。由于持有贷款的愿望较为微弱以及因市场流动性也使得持有债券相对较为容易﹐因此流动性问题不佳最近成为了杠杆贷款市场中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杠杆收购的主要融资障碍。杠杆收购交易规模的戏剧性增长使得银行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出售更多的贷款。


最近由于一些资金链的断裂和许多交易价格的上升﹐使得该市场出现问题﹐导致银行出售的大量贷款承接力量薄弱﹐从而使得银行被迫持有这些贷款。除非银行对这些贷款进行再组合并以适当的价格发售﹐否则银行将大量持有这些债务。现在的危险在于如果信贷崩溃突然发生﹐那么银行将遭受沉重的冲销打击。


银行用于转移风险的另外一个工具是证券化产品﹐该产品可以使得银行多元化地拓宽其流动性能力。事实上大银行已经通过证券化转移更多的风险﹐但证券化并非万能的﹐这绝非意味着所有的风险统统可以转移掉。在一些案例中﹐只有部分风险可以被转移﹐银行也经常持有部分风险﹐因此在整个资本市场发生危机时﹐银行也将承受部分亏损。通常银行持有的比例占到资产证券化的3%左右。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注:
  • 本文由专栏作者供 "加西网" 专用,未经作者与网站同意,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文章仅代表专栏作者本人意见,与网站无关, 本站对内容不负任何责任.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