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美國在中印戰爭後趁火打劫(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印戰爭後,印軍接連潰敗。美國中央情報局原來認為“印度軍隊的戰斗效率在自由亞洲是最高的”,但戰爭的結果卻完全出乎美國的預料。而中國單方面宣布停戰,又打破了美國使戰爭長期拖延下去的幻想。


  

  1960年4月25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和周恩來慶祝中印邊境談判取得成功(圖源:AFP/VCG)


  經過長達12年的談判,印度美國近日宣布在共享軍事後勤系統方面已接近達成協議,不少媒體將此舉視為在當前中國國力大幅增強的背景下,美國試圖拉攏印度牽制中國的最新舉措。回顧數十年來始終磕碰不斷的美印關系,兩國上次在軍事合作方面走得如此之近,同樣也是舉著“針對中國”的幌子。

  一次合作試探戛然而止

  盡管美印互以全球“最強的民主國家”和“最大的民主國家”相稱,但印度獨立60多年來,兩國關系一直在冷暖交替中曲折發展,甚至長期在低谷駐足不前。美國有名的“親印派”代表人物、曾擔任過駐印度大使及助理國務卿的羅伯特·布萊克幹脆以“兩個城市在幾乎所有事情上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見”來描述華盛頓新德裡的關系。

  1947年獨立後,印度一直堅持奉行不結盟中立政策,讓美國十分不滿。而美國很快將巴基斯坦拉入盟國體系,也讓印度對此不快。但隨著上世紀50年代後期,蘇聯在南亞次大陸影響力的不斷增大以及中印關系的升溫,美國開始擔心“失去印度”。1957年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通過NSC-5703號文件,明確提出“一個強大的印度在亞洲背景下,可能是替代共產主義的成功典范。


  1960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後,越發希望通過拉攏印度,在南亞地區打蠃冷戰。此時正值中印關系因西藏暴亂、邊界摩擦而惡化之際,印度總理尼赫魯向來訪的美國官員公然表示,他對中國的“侵略態度”非常不安,相信“對世界的危險來自北京而不是莫斯科”。美國副總統林登·約翰遜1961年5月訪問印度後備受鼓舞,他甚至建議美國應幫助印度實現軍事現代化,使印度可以把軍隊從克什米爾抽調出來威懾中國,而不是同巴基斯坦對峙。

  此時美印關系似乎“形勢一片大好”,肯尼迪政府還決定向印度提供數十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促使印度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伙伴。然而當年12月,尼赫魯剛訪問美國後不久,印度就出動大軍收復了被葡萄牙長期殖民的果阿地區。作為北約成員國之一的葡萄牙一直聲稱,果阿受到北約的“保護”,因此北約“老大”美國多次反對印度在此問題上動用武力。


  印度“不聽話”的舉動,自然令美國惱怒不已,兩國關系急轉直下。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史蒂文森公開譴責印度,聲稱聯合國不能饒恕在該問題上使用武力,會為在其他沖突中使用武力鋪平道路。美國甚至在聯合國安理會試圖通過對印度不利的提議,只是由於蘇聯的反對,該提議未能通過。

  美國軍援也無濟於事

  不過美印關系的轉機很快就到來了。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發生嚴重的經濟困難,美國自作聰明地以為中國政府可能將垮台。目前美印披露的史料表明,這一錯誤判斷,某種程度上間接地鼓動了尼赫魯政府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軍事冒險政策。

  在“聯手對付中國”的幌子下,美印關系迅速回暖。1962年3月,美國副國務卿鮑爾斯訪問印度期間,與鼓吹“前進政策”的印軍陸軍參謀局長考爾中將會談。考爾問鮑爾斯,在中國“公開入侵”的情況下,美國是否會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鮑爾斯回答說,他個人認為會這樣做。在決定采取軍事行動後,印度多次要求美國盡快提供美制軍用運輸機的霉配件及運輸通訊裝備,這也得到美國軍方的積極回應。中印武裝沖突發生後,美國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思在給肯尼迪的信中承認,“我們的估計可能影響了印度。”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113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