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产品召回: 垃圾回收,我们该向台湾学什么?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垃圾回收,我们该向台湾学什么?


  

  台湾民众将垃圾投入垃圾车内。


  柴逸扉摄

  来自上海的张先生曾向记者讲述这样一段往事:几年前自己去台湾旅行,和当地一位朋友约吃饭。结果这位朋友迟到近1个小时,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当时他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如今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后,张先生已然明白那位台湾朋友的心情。“现在每天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就已忙得团团转,大家见面讨论最多的就是垃圾话题。”

  相比大陆,台湾严格的垃圾回收和分类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错。那么,台湾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呢?

  烧出来的“垃圾政策”

  “那年我们坐在淡水河边,看着台北市的垃圾漂过眼前。远处吹来一阵浓浓的烟,垃圾山正开着一个焰火庆典……”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首《超级市民》,讽刺的正是20世纪80年代台北糟糕的环境。彼时,台北市垃圾随处可见,甚至有市民期望台风把垃圾吹入大海。当地政府的填埋工作也相当无序,填埋场地也是“一地难求”。


  当时的台湾,正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发展,不断创造“经济奇迹”。但伴随而来的则是环境污染、城市垃圾与日俱增的问题。1984年7月,台北内湖垃圾山发生大火,燃烧持续10天以上,成为台北市民心中的痛点。这一事件后,台湾从政府到民间开始积极思考垃圾处置问题。

  1987年,台当局提出“一县市一焚烧厂”的政策,想要以“焚烧替代掩埋”。但未经分类的垃圾焚化效率低,甚至会产生有害物质,且民众都不愿意焚化厂建在自家附近。在此起彼伏的抗议中,这一政策阻力重重。


  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台湾转换思路,由掩埋、焚化,走向资源回收、源头减量,建立完整的机制。简单说,就是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定时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并付费处理垃圾。

  “刚开始实行这些政策时,很多市民都不习惯,纷纷聚集抗议。有的民意代表为了特定选票,也都频频发声要求停止这项政策。”在台北工作、生活数十年的苏诚说,大家原本习惯在小区门口直接扔垃圾,结果现在要定点定时才能有垃圾车来,还要强制回收,街头也没有垃圾桶,很不方便。但随着宣传、推广的深入,尤其是“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这项政策得以较好实施。据了解,当时全台北7万多名公务员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每天轮流上门,督导社区和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时任台北市环保局局长在推广政策时还多次被人砸鸡蛋。

  追垃圾车跑成风景

  “刚到台湾的时候,我在晚上出门散步时看到许多人拿着垃圾袋追着垃圾车跑,感觉很好笑,还专门拍了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台湾世新大学陆生郑梓仪告诉记者,自己大一时因为在专门提供陆生居住的宿舍生活,所以学校没有强制要求大家进行垃圾分类,并且定点放置垃圾桶,大家随时扔就可以。但大二搬出去住后,郑梓仪居住的小区属一般居民楼,就要自己分类并定时扔垃圾了。

  “之前我还看风景,没想到我现在自己就成了一道风景。”郑梓仪说,由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人比较少,所以垃圾车停留时间很短,一般只有2分钟。一开始自己没有经验,总是看到垃圾车到的时候才下楼,结果往往刚到路边车就开了,得追着车跑才能把垃圾袋丢进车尾的回收框里。“我还算幸运的,至少没有因为追垃圾车而摔倒。听说有的人会摔个‘狗吃屎’,甚至擦破皮。后来我就学乖了,只要听到垃圾车的音乐声响起,我就马上冲下来站好,等着垃圾车到来。而且网上现在也可以追踪垃圾车的定位,可以提前掌握丢垃圾的节奏。”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