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华人意外亲历"德式"检测 美好难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武汉疫情下,不少“中招”华人在网上分享自己或家人的“抗疫”故事。今天要讲的是在德国之声中文网工作的一名华人,忽然出现干咳和发烧的症状,在没有接触史的情况下,意外成为了德国数百万病毒检测对象中的一员。以下便是她的故事:


  

  4月24日,医护人员在为民众采检


  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在德国新冠疫情的重灾区--北威州。该州的面积接近台湾,人口要少一些,目前已有超过两万人确诊。

  孩子他爸是德国人。北威州疫情爆发后,我们一致认为只要家里其中有一个人还需要去办公室工作,同事相见不戴口罩,被传染应该是迟早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勤洗手、健康饮食和保持良好心态。生活一如既往,一岁多的娃也没耽误上幼儿园。

  但是很快,幼儿园关门了。先生效力的公司老板原本不愿让员工居家办公,但不久也做出了让步。三个人开始了“宅家”的日子。一周买一次菜,每天在家门口溜一次娃,没有口罩,但会注意跟人保持距离。入春的德国阳光明媚,不免给人一种天下太平、岁月静好的错觉。

  幻觉破灭

  直到我在干咳几天后发烧了,39.5度。平日处事不惊的先生异常紧张,恨不得立刻拉我去看医生。但因为是周末,就诊并不容易。我用沙哑的声音安慰他:“不用去看,即使是新冠,轻症自行在家隔离即可,不要给医疗系统增添负担,而且去了万一被传染呢?”

  但先生坚持认为,高烧不算轻症,如果继续发展成重症才是增加负担。以往感冒发烧,我俩基本靠硬抗,连药都很少吃。所以搬来这个小镇大半年了,尽管多次被幼儿园的病毒传染,但还没有看过医生。


  一番讨论后,他妥协道:“那你也要去医生那里开点药,我和孩子可不想失去你。”虽然最后一句是半开玩笑的话,但却戳中了我的软肋。于是我拨通了当地急救诊所(Notfallpraxis)的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接电话的女士听后询问道:“那您认为自己可以坚持到明天家庭医生开门吗?”

  我苦笑着回答:“应该可以,但是我们搬到这里不久,还没有家庭医生。女士随即表示:“那您还是赶紧过来吧,正好现在没有病人。到门口后请按门铃,我会出来接您。”

  医护人员防护简陋


  这家诊所周一到周五其实是我们这个小镇的病毒检测中心,通往诊所的人行道已被栏杆隔离,门口的一大块空地也被缠有红白封条的铁丝网封起。跟建筑物相比,出来接我的护士的防护装备却极其简陋,仅戴有口罩和手套,和我想象的全副武装的前线人员大相径庭。

  这位女士给了我一副一次性口罩,然后将我领进门后的一个用屏风挡住的隔间里。不一会儿,医生迎面走来:“我能为您做些什么?”语气亲切从容,隔着口罩都能感觉到他的微笑。

  我复述了一遍自己的情况。“那您接触过新冠确诊病人吗?”“没有”。当他拿出听诊器时我才意识到:不同与护士,他连手套都没戴。惊讶不已的我继续机械地配合着每一个指令。“请您掀起上衣然后大口用嘴呼吸”,得知肺部没有问题时,算是松了一口气。

  做完咽喉检查后,医生沉默片刻后语重心长道:“请您周一找一位家庭医生给您开转诊单,然后我们再安排测试。”还没等我追问,他已经去开处方单了,再见面的时候感觉医生似乎刻意保持距离。看来我已经是传说中的“疑似病例”了。

  走在空荡荡的回家路上,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戴着口罩,但大气都不太敢喘,觉得自己好似行走的病毒。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8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