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安倍: 安倍的哀榮底下 留下難解政治迷霧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日本前首相安倍被槍殺身亡,時值參院改選倒數時刻,使得這場“經濟vs.安保修憲”的路線之爭,出現變數。外界認為暗殺事件有利自民黨跨過三分之二修憲門檻,但吊詭的是,岸田必然如安倍所願立即展開修憲嗎?安倍身後備極哀榮,卻掩蓋不去諸多違和所構織的政治迷霧。


  這起暗殺有諸多違和處,看似非政治,但細節處處是政治。第一個不尋常在於,槍手山上徹也輕易得手,警方公布資訊疑點甚多,但媒體集中檢討特勤與警力的保護措施,對於嫌犯背景、動機與犯案能力的追查采訪卻相當節制。

  當維安失當引起熱議,同時“殺人動機”的討論就被淡化。警方表示山上供稱因母親迷信某宗教破產,狙殺宗教團體很困難,“安倍與該宗教關系密切,所以要殺了他”。據日媒報導,嫌犯供詞有宗教名稱,但警方沒公布,主要媒體都配合不提,少數網媒如講談社在周末晚間直指口供所錄就是統一教。


  警方和媒體對影響安倍暗殺的宗教噤聲,這在歐美、台灣根本不可思議。是不想讓自民黨和爭議宗教產生關連,坐實違反“政教分離”,還是怕被“邪教”影響社會觀感?若政府已查明統一教與安倍無關,那也該為亡者澄清,而非任由嫌犯說詞影響事實認定;或者,如日本評論家所質疑,怕輿論深入調查統一教之後,發現暗殺另有隱情?

  第二個明顯違和是,安倍不治後,案情未明朗,岸田立即拉高定調是“暴力封殺言論自由”,宣示“民主不會屈服於暴力”,當晚談話節目大多圍繞安倍之死使民主受到挑戰,為岸田和音,反而在野黨質疑凶手是否為安倍經濟受害者、宗教仇恨等其它角度,因政治不正確而被消音。


  若真如嫌犯所言是因宗教仇恨行凶,非關政治,那麼岸田與主流電視台將個人偏差行為等同言論自由受害、民主危機,不就是為槍殺案披裹政治外衣嗎?警方往非政治方向調查,最後卻由首相為安倍之死作政治詮釋。岸田不談經濟和修憲,試圖用維護民主取代大選原本的對話主軸,以安倍之名凝聚選票,卻不再提安倍之願。特別的是,他將此案與民主挑戰連結,頗似遙向苦於槍擊案頻傳的拜登致意。


  岸田作為安倍的政治未亡人,言行舉止都有精確計算。首相府的談話稿中,稱安倍在任期間,面對嚴峻情勢“為國賭上性命,承擔重責”,影射其為國殞命,另外po出他和安倍年輕時的合照,強調兩人有戰友之情。岸田恢復助選後,不談物價、安保、修憲,只是高喊“要讓安倍所愛的日本更有活力”、“繼承安倍遺志”,開始向安倍的清和會招手,預備選後自民黨內派閥洗牌。

  拜登致電岸田,兩人果然在“動搖民主根基的恐怖事件”產生交集,宣示團結。拜登聯合澳印總理發聲明,為安倍寫下歷史定位“為日本與各國關系帶來變革的指導者”,但亡故的指導者永遠不能主導結論。

  當美國國力正對亞洲力不從心,尤其拜登極可能跛腳之際,會希望日本甩脫美國欽定的“和平憲法”,由扈從變成對等自主的角色嗎?安倍攪動東亞地緣政治,事態進入歷史十字路口,究竟和他的死亡有無關連,只怕又是一起日本史的黑霧事件。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