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三体》成现实 穿在身上的显示器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是《三体》里的世界。”“刘慈欣的想象成真了!”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彭慧胜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织物显示器件后,引发了众多网民的惊呼。他领衔完成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锂离子电池”项目,2020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带领团队实现的“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位出生在湖南小山村的科学家,不仅收获了美不胜收的科研成果——让衣服像显示屏一样呈现出七彩画面,而且悟出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研究工作最需要两个品质:不顾一切的勇气和丰富的想象力。”彭慧胜说。




用于编织衣服的发光纤维(新华社发)

在质疑声中坚持15年,创造“世界第一”

2008年留学归国、入职复旦后,彭慧胜选择了一个科学家很少涉足的研究方向——纤维电子器件。当时在柔性电池领域,研发薄膜电池的科学家有很多,但很少有人研究纤维电池。衣服上的纤维可否蓄电、发光?可否变成柔性显示器?这些只存在于《三体》等科幻小说里的场景,成为彭慧胜的攻关目标。


“科学研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谈及当年对科研方向的选择,彭慧胜深有感触地说。

与热门的薄膜电池研究相比,纤维电池这个研究方向几乎还没有人想到,技术挑战很大。比如要研发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必须破解三个科学难题:一是把平面结构的平板锂离子电池转变成纤维结构,电场会变得不均匀,很难制备活性材料进行匹配;二是平板电池的电荷传输路径较短,而纤维电池的长度有几米、十几米乃至更长,如何确保电荷沿纤维长度方向进行有效传输至关重要;第三个科学难题,是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纤维电池会自然形变,所以要确保活性材料在变形时不会脱落。




彭慧胜教授在演讲。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有一个共识:纤维电池的内阻随长度增加而显着增大,导致无法实现电池高性能化和应用。因此,很多科学家不相信能研制出纤维电池,更不相信纤维电池可以大规模应用。在质疑声中,彭慧胜坚持了15年。他颠覆了传统认知,发现纤维电池内阻随长度增加并不增大,反而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呈现独特的双曲余切函数关系。这奠定了纤维电池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他领导团队研制出20多种纤维器件,其中纤维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且稳定的电化学性能,能源密度较过去提升了近2个数量级。他们还与产业界合作,建立了世界上首条纤维锂离子电池生产线。相关技术产品已应用于航天、高铁、汽车等重要领域,产值超过20亿元。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6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