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80年代第一個萬元戶 如今現狀如何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華社通過照片的方式報道了山東一家農戶依靠種植棉花收入超過一萬元的事件,這則新聞被國內將近50多家媒體爭相轉載,從此出現了“萬元戶”的叫法,並逐漸成為那個世紀最受關注的流行詞。

1979年中國出現的第一個“萬元戶”就是黃新文,那麼他到底是憑借什麼發家的?當初風光無限的他現在又過得怎麼樣呢?


風口之上的黃新文

鄧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農業和工商業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給人們創造出了眾多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那時的改革就像是一陣東風,給新中國的廣大群眾帶來致富的希望。

1979年2月19日清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讓國人震驚。文章提及在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年,小欖公社第二生產隊社員黃新文一家人在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的同時,以飼養生豬為家庭副業,兩方面的勞作讓他們獲得萬元的年收入。

這在那個年代是無法想象的事情,新聞媒體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黃新文一家的收入情況,還對其進行細致地剖析。依照建國初期經濟狀況和人們的收入水平分析,扣除生產與生活所消耗的成本支出,黃新文家一年的淨收入高達6000元。

這樣的收獲讓所有人都為之驚歎,要知道當時全國范圍內沒有一家農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

“萬元戶”之所以罕見,是由物價水平和人民幣面值決定的,那時候大部分生活物資都是以毛為單位計價的。工人們的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塊錢,今天動輒就幾十元的肉只需要幾毛錢而已。


一個家庭存款想要超過1000元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是收入超過一萬了。據相關歷史數據統計,按照1979年全國人均收入668元的標准,那麼想要積累到1萬元,需要不吃不喝長達15年的時間。

所以黃新文的事情一經報道,順理成章地就成為全國上下所有人崇拜的對象。

實際上黃新文與大多數人一樣是出生於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環境讓他和廣大農民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唯一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黃新文擁有一個善於思考的大腦,他會去嘗試更多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的豬肉產量只有790萬噸,年人均豬肉的占有量僅為8.2千克,減去其中的損耗後到手的只有不到6千克。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是說人均一月只有不到一斤的豬肉,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黃新文抓住了致富商機。

何況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項改革不僅在沿海各城市進行推廣,內陸地區也在不斷地推進,特別是在落後的農村地區。為激發人們創業的積極性,國家會給予創業者眾多資金和政策福利支持,“要致富,先修路,少養孩子多養豬”,像這樣鼓勵生產的標語隨處可見。

黃新文試圖借著國家改革的東風,尋找創業的機會,准備大幹一場,他決定將全家的積蓄都用來投資生豬養殖,1978年黃新文一共購買了25頭豬,其中有母豬和用來繁殖的種豬。

黃新文一家此前並沒有任何大規模養豬的經驗,不過這種事情怎麼能夠難倒富有挑戰精神的黃新文,他前往專業的生豬養殖戶進行學習,再結合其他養豬農戶的飼養經驗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

這套養殖體系非常符合生豬的生長周期,他飼養出來的豬生長速度極快,健康狀況相當良好,小豬仔在短短幾個月就能夠長到一百五十斤左右,這樣的出欄率就算是放在現在也是非常優秀的。
1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