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姚明母校陷霸凌風波?急功近利是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前CBA上海隊球員孟令源社媒發表檄文,矛頭直指上海徐匯少體校霸凌其子。此事件引發了不少球迷、家長對當前中國籃球青訓體制的更加不信任與質疑,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管此事的最終調查結果如何,背後折射出的問題無不表明了中國籃球的根基如今已然搖搖欲墜,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則是無處不在的急功近利思想。


中國男籃慘敗菲律賓之後,連續兩屆無緣奧運會幾乎已成定局,國民對中國籃球的信心幾乎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可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此敏感時刻,上海徐匯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竟爆出青訓丑聞,前上海隊球員孟令源在社交媒體上憤然發表控訴,聲稱就讀於該校的其子被同學霸凌長達三個月之久,且教練一直視而不見,在網上引發了熱切關注。




孟令源在社媒發表聲音,公開問責徐匯少體校教練。

徐匯少體校作為上海市最早最著名的體育運動學校之一,曾經培養出過姚明、吳承瑛、謝暉、吳敏霞和陳芋汐等眾多體壇名將,可以說,該校在上海、甚至是整個中國體壇的青訓體系裡,都可以稱得上是“名校”的存在。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該校出現了對青訓球員的疑似霸凌事件之後,引發了球迷朋友們對當前中國籃球青訓體制的更加不信任與質疑,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管此事的最終調查結果如何,背後折射出的問題無不表明了中國籃球的根基如今已然搖搖欲墜,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則是無處不在的急功近利思想。

「相關閱讀:男籃大敗局②丨無處不在的急功近利,讓中國籃球根基坍塌 」



孟令源父子。

首先必須指出的一點是,任何形式的霸凌行為都不該被允許。

如果孟令源反映的霸凌問題確實存在,參與霸凌的孩子固然急需批評教育,而面對霸凌現象視而不見、甚至聽之任之的邵聯根教練,則更為可恨,與犯罪無異。

絕大多數的孩童,在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之前,善與惡的表現都比較純粹,並且因為荷爾蒙旺盛、長期封閉訓練以及訓練中的肢體對抗強度高等原因,青少年體校生之間相對而言更容易產生矛盾,這個時候也更需要承擔教育責任的教練負責溝通彌合、化解矛盾。

但細究這起疑似霸凌事件,最為詭異、也是最受矚目的地方在於——不管是控訴方的家長孟令源,還是被指控的教練邵聯根,其實都是同一個內部圈子的圈裡人。





事件主角孟令源曾是上海男籃球員。

孟令源過去大部分時間裡都效力於上海隊,而在他退役之後,根據上海男籃在2021年公布的信息顯示,如今是上海男籃青年隊四隊(U13)的助理教練。而邵聯根也曾在1996-97賽季效力於上海隊,算是孟令源的前輩,退役之後成為了徐匯區少體校的籃球教練。

這層特殊的身份背景,也讓網絡評論區裡的風評,不僅聚焦於霸凌問題,有不少聲音表示:如果連培養體育人才最基礎的體校,都曝出霸凌丑聞,那麼這樣的事情真的只是個例嗎?如果像孟令源這樣的圈內人,都無法依靠自己的人脈來保證孩子不受霸凌,那一般家庭的孩子碰到了這樣的事情,又該怎麼辦?

雖然截至目前,事件的調查依然未有定論,但既有中國男籃慘敗在先,又有籃球青訓霸凌風波在後,多重因素疊加到一起,中國籃球青訓在國民心中的信用雪上加霜,讓更多的家長動搖、甚至是失去培養孩子走向體育道路的決心。



上海徐匯區少體校為全國知名體校,曾培養出姚明等滬上名將。


我們無法苛責這些主動讓孩子放棄體育特長道路的家長,至少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普通家庭很難保證一個孩子不斷維系專業體育訓練所需要的經濟實力,而且因為國內體育產業的市場化並不成熟,選擇體育道路本身代表的就是風險不可控、回報不確定的未來。

在過去,我們的體育人才選拔是以體校為基層核心的舉國體制,絕大多數有天賦的運動員都是通過這一途徑走上了職業體育的道路。

以08奧運會男籃的主力球員為例,姚明自小就在徐匯區少體校訓練,劉煒則是盧灣區少體校,朱芳雨是廣西區體校,王仕鵬是丹東市體校,易建聯是在街頭籃球賽裡被體校教練看中……



體校系統為中國籃球貢獻了姚明劉煒這對黃金搭檔。

可以說,體校毫無疑問就是中國籃球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搖籃。

但這種舉國體制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弊端,比如體育人才難以合理流動、機構運行高度依靠行政手段以及財政上的不堪重負。

職業化改革之後,幾乎完全依賴於國家財政補貼才能運行的體校,逐漸走向了沒落,像籃球這樣受眾基礎高、能帶來經濟收益的項目,更是直接與市場化接軌。


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籃球的職業化與市場化始終不能落到實地,雖然我們有了自己的職業聯賽,但聯賽的運營與後備人才的培養,依然沒有擺脫地方體育局的行政支援。

與此同時,大部分的青訓體校,在失去了財政補貼之後,自身又缺乏健康的造血能力,只能選擇短期的商業利益變現飲鴆止渴;而如此一來,缺乏了邏輯和體系的商業化,根本無法反哺青訓,反而又進一步破壞了原有的造血能力。



於是乎,大環境越是惡化,從業者就越是急功近利;而越是急功近利,大環境就越是惡化——在這種完美的惡性循環困境之中,籃球青訓終於變得亂象叢生。

在這樣的環境裡,“出成績”就變得比一切都重要。

一些青訓教練不再引領青少年對籃球的熱愛,不再有耐心去細致和挖掘球員特點進行針對性培養,以至於新生代球員不僅普遍失去了體工隊時代艱苦奮斗的作風與扎實的基本功,也沒能緊跟世界籃球戰術變革的脈搏,最終只能是兩頭不到岸。

更有甚者,當一切都以利益作為導向、“惟能力論”和“惟勝利論”大行其道時,當運動的初衷和教育的本質被拋在腦後時,教練必然會變得只在乎那些能給他帶來成績的孩子,而忽視掉其他的孩子的訴求。



騰訊新聞在針對此事采訪一名將孩子送到徐匯少體校的上海家長時,他就直言指出,自己的女兒本是抱著對籃球的熱愛去接受訓練,但教練在發現她天賦一般之後,就變得不再上心,甚至言語暗示孩子早日放棄……

這顯然不是一個教育者應有的態度。勿以惡小而為之,此種習氣逐漸養成,無形中在青少年群體中潛移默化地植入了差別待遇的不公信號。上行,則必然下效仿。最終愈演愈烈,出現極端情況。校內霸凌事件的發生,多少具備一定的偶然性,根據筆者從教過程中的觀察來看,既有家境富裕的孩子欺負家境一般孩子的情況,也有反向的霸凌,但無論是那種,這些霸凌別人的孩子的內心動機,都與分別心有關。

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的分別心從何而來?這種急功近利、利益導向下的人工制造的不平等,最終成為培育霸凌的土壤。

也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籃球的青訓水平都無法提升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但我們在談論體育青訓時,除了專業成績之外,也不應當忘記,對青少年的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往小了說,對孩子未來良好人生觀的培養和塑造本就是受益一生的財富;往大了說,為了教育、為了籃球,更應當將急功近利的心態清除出體育培訓,從根基做起,從根本做起。

相較於其他項目而言,中國籃球的青少年普及度與民間基礎都極為出色,缺乏的只是一個成熟的職業化體系,所以我們相信,終究有一天,中國籃球會再次復興,而在這等待之中,每少走一個彎路,這一天到來的時間也就會更早一些。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74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