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皇帝: 消失的“打工皇帝”:总裁年薪1亿变月薪1万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怎么样,你现在工资比杨惠妍高了吧?”高管官宣降薪后,碧桂园员工们见面时这样打趣地互相问候。


日前,碧桂园公告称,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和非执行董事陈翀将作为董事的年薪分别由37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和37万元统一调整至12万元,即月薪1万元。

过去,因为城镇化提速和土地增值,房地产行业一直被视为暴利行业,房企高管更是高薪的代名词,甚至诞生过年薪过亿的“打工皇帝”。2020年,地产圈就有两位高管拿到过亿薪酬,分别是碧桂园总裁莫斌,年薪1.33亿元;中国恒大原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夏海钧,年薪2.04亿元。


这还只是高管们薪酬构成的冰山一角。一般来说,房企高管的收入包括三部分:工资、奖金和跟投回报。在行业如鲜花着锦的高光时期,跟投回报才是高管们的收入大头。

2012年,碧桂园推出“成就共享”计划,两年后“成就共享”计划升级为“同心共享”计划,所有新获取项目全部启用跟投制度,放开让员工入股项目的权利,进一步捆绑公司与员工的利益。2014年,万科宣布实施事业合伙人机制,在项目层面建立跟投机制,在公司层面推进事业合伙人持股计划。随后,跟投席卷整个行业,越秀地产、金地集团、旭辉控股、当代置业等房企纷纷跟上。

彼时,房地产行业处于去库存高峰期,销售规模一路高歌猛进,高管们因为跟投回报赚得盆满钵满。不只是集团总裁,职能中心高管、区域总裁也能晋级为“打工皇帝”。

典型的如碧桂园原江苏区域总裁刘森峰,其在2016年带来区域公司实现367亿元的销售额,嘉奖之下,他也成为中国地产历史上第一个拿到亿元年薪的区域总裁。当时媒体是这样报道的——这样的造富速度,让他(刘森峰)成了碧桂园最好的招聘广告。无数博士排着队,去领一张通往碧桂园顺德总部的入场券。

然而,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商品房销售规模在2021年登顶后回落,“一天卖一个亿”的销售神话终结。这个曾经最光鲜亮丽的造富行业前途未卜,地产圈“打工皇帝”不复往日光彩。昔日的跟投热潮也逐渐褪去,甚至成为困住地产人的沉重负担。




图源:图虫创意

馅饼变陷阱,跟投成了定时炸弹

行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年化收益超过两位数的一定是骗子。但是,在曾经的地产圈,两位数的跟投回报率是常态。


跟投的本质是“超额利润分红”,通过跟投人出资、获得收益的制度设计,强化经营周期内的现金流管理和利润管理。在实行初期,跟投制度对房企的规模增长、员工的财富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反馈。

以碧桂园为例。2017年,碧桂园实现销售金额约5508亿元,首次登顶。十年前,这一数字是175亿元。销售规模极速膨胀,既得益于碧桂园踩中城镇化风口布局三四线城市,也有赖于跟投制度的激励使得员工长期保持冲刺状态。

据第一财经报道,2017年1月,莫斌在一场春茗会上说,由于经营超预期,销售回款表现突出,“老板(原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给我们发的钱(奖金)实在太多了。”

当时,碧桂园实现销售金额3088.4亿元,同比增长120%,排名行业第三。重点区域江苏、沪苏、广清、惠深等业绩排名靠前,分别实现367亿元、308亿元、211亿元、173亿元的销售金额,区域总裁、项目总监以及下属职员都拿到创造纪录的奖金,时任江苏区域总裁的刘森峰便是碧桂园当年6位年薪过亿的区域总裁之一。

除了高管,基层员工也曾因为跟投制度获利颇丰。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