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人到中年,活得越寡越好?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清代學者顏元有一個著名的修身“三寡論”:


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古人認為,人生在世應當淨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從而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深以為然。

人至中年,曲高和寡。唯有淡若清風,方能自在安寧,活得超然灑脫。

01

寡而不孤,是一種自由

幾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曾向我傾訴。

他總是感到煩惱焦慮,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不知道該去哪兒,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於是只好呼朋喚友熱鬧一番,也算是一群孤獨患者的狂歡了。

可是久而久之,他卻發現:

即使身在人群中,這種孤獨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內心,無法褪去。



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書籍《獨處的充實》中的一個理論:

如何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就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他一個人待著時,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

誠然,現代社會中的匆忙和喧鬧,才恰恰暴露了人們內心的孤獨與焦慮。

當我們學會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娛樂來麻痹自己,才真正解除靈魂的枷鎖。

記得陳道明在《楊瀾訪談錄》裡說過,自己一上酒桌應酬就感到煎熬。

除了不愛酒以外,更多還是因為他真的覺得沒什麼好說的,尤其和是那些醉到神志不清的人。


後來,無論什麼人約他,他都幹脆推掉不去。

即使閒來無事,他也更願意一個人呆在家裡,彈彈鋼琴,讀讀書,享受獨處的時光。

很喜歡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我們喜歡獨處,但並不孤獨。

就像一百多年前,哲學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裡獨居兩年多一樣。


朋友們認為他一定孤獨吧,可梭羅卻覺得怡然自得。

梭羅說:

“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而在獨處時,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無論你趕赴多少熱鬧,躋身多少繁華,終將要脫下偽裝,學會與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遷就。真切地感受聆聽內在的聲音,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由?

02

沉默寡言,是一種修行

最近,在梁實秋的《浮生若夢》中看到一個有趣的記載。

北宋時期,文臣劉器做事很有一套,每每有人來探望,他都不開口,有時候整整一天都沒有一句話。

來客倦怠了想辭去,劉器也不應允。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劉器卻答:

“能終日矜持端莊地坐著,而不東倒西歪打哈欠,這樣的人,一百個當中難覓一二。而能夠做到的,必定是貴人。”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