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亞裔醫生NEJM撰文 抨擊美國醫學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縱觀美國歷史,亞裔較高社會地位與受種族歧視並存時有發生,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疫情初期對亞裔的種族主義言論更讓亞裔醫療從業者面臨逐漸增多的騷擾和歧視。


上月末,《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醫學與社會"欄目發表多位亞裔醫生和學者聯名文章,從美國亞裔移民史(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冷戰)、上世紀初加州限制亞裔學醫到近年少數華裔支持美國保守派反平權運動的歷史展開,分析亞裔美國醫學界遭遇的種族主義,並探討如何實現系統性變革。作者指出,亞裔可能推動了美國醫學界的白種人至上主義,並呼吁亞裔同仁尋求教育、反思和對話,消除醫學界種族主義。

過去三年間,美國重新掀起的種族正義運動促使醫學界領導人邁出早該邁出的一步——承認我們的職業和機構存在種族主義。包括美國醫學會(AMA)和美國醫學院聯合會(AAMC)在內的大型組織、醫學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有關種族主義和健康公平的培訓和課程資源,並提出了行動建議。這些資源提供了亟需的基礎信息,介紹了醫學界種族主義的歷史根源、針對黑種人的種族主義以及白種人在醫學界的主導和核心地位。


最近的事態發展,從反亞裔暴力(包括針對醫療專業人員的暴力)上升,到最近美國最高法院在“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FFA)訴哈佛大學”和“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FFA)訴北卡羅來納大學”案中做出的反對平權行動的裁決,都凸顯出有必要專門討論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在醫學界的“定位”,以及他們在打破美國醫學界種族化等級制度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我們使用“亞裔美國人”一詞,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太平洋島民和夏威夷原住民群體在美國,特別是在醫學界,有著獨特的殖民歷史和受壓迫經歷)。

亞裔美國人約占美國醫師、學術醫學教師、學生和實習醫師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在美國總人口中,亞裔美國人祖籍超過34個國家,其內部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比任何其他種族群體都要大。然而,與其他種族群體一樣,醫學界的亞裔美國人更多來自經濟和移民特權較強的背景,主要來自東亞和南亞。因此,“亞裔美國人”醫師只代表亞裔美國人的一部分。

此外,亞裔美國人在醫師和實習醫師中占比很高,也面臨來自同行、上級、員工和患者的嚴重騷擾和歧視。專門針對醫療人員的反亞裔暴力事件增多,並且缺乏系統性應對措施,這意味著原有趨勢在升級。有組織的醫學界沒有為亞裔美國人提供足夠機會,讓他們認識到人際種族創傷和結構性種族創傷,並治愈這些創傷。在醫學界,亞裔美國人典型地具有多樣性,但不具有包容性。


崇高社會地位與普遍反亞裔種族主義兩者並存並不是醫學界獨有現象,這種現象在整個美國歷史上都很常見。批判性種族理論學者Mari Matsuda將亞裔美國人定位為種族上的“中間少數群體”,認為這種夾在中間的地位使他們能夠瓦解或延續種族主義制度和做法。與此同時,平權行動案件吸引了保守亞裔美國人群體的支持,並促進了這些群體的進一步發展,他們將反亞裔仇恨視為譴責平權行動和其他種族正義政策的理由。這一說法根植於有害的“模范少數族裔”迷思,並且已被一些亞裔美國醫師所接受,他們對醫學界最近的多樣化舉措提出了挑戰。如果不對亞裔美國人定位進行批判性探究,醫學界將無法有效分析、挑戰和瓦解我們自己機構內的種族主義。

我們認為,醫學界的反種族主義行動必須認可醫學界的亞裔美國人並讓其參與到這一行動中,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解決反亞裔種族主義的破壞性影響,又要批判性地分析亞裔美國人自己是如何助長醫學界的種族主義制度。我們在本文提出了根植於批判性種族和民族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以幫助闡明亞裔美國人在醫學界的定位。


AMA和AAMC均認為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CRT)作為核心框架,“以經驗知識為中心,挑戰主流意識形態,動員跨學科行動和研究......,以揭示與種族和種族主義以及其他交叉身份和/或經歷相關的不平等現象”。我們借鑒CRT學術成果,梳理亞裔美國人在醫學界的歷史,並借鑒亞裔美國學者研究,更具體地闡述對亞裔美國人在多種族社會中的定位,並最終解釋如何將亞裔美國人納入醫學界反種族主義和問責制的討論中。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助長對亞裔美國人的抹除,削弱對反種族主義改革的支持,並通過破壞種族團結來延續當前的種族化等級制度。

美國亞裔

20世紀60年代,亞裔民權活動家采用“亞裔美國人”一詞作為政治組織策略,以取代詆毀性的“東方人”(Oriental)標簽,並建立種族和民族間團結。亞裔美國移民歷史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幾方面影響:美國殖民主義(如菲律賓和太平洋島嶼)、美帝國主義和戰爭(如越南、老撾、柬埔寨)以及冷戰時期對“高技能”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如印度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亞裔美國人收入不平等程度高於其他種族群體;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從緬甸裔美國人的44,000美元到東印度美國人的119,000美元不等。只有21%的柬埔寨裔美國人擁有學士學位,而華裔美國人的這一比例為57%。半數以上亞裔美國醫師認為自己是華裔、印度裔或巴基斯坦美國人;相反,菲律賓美國人是第二大亞裔美國人群體(19%),但只占亞裔美國醫師的5%。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