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哈佛: 鄒明哈佛演講:文化如何成為理解中美關系的鑰匙?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地時間4月20—21日,第五屆哈佛肯尼迪中國論壇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舉行。中國美國大使謝鋒、哈佛肯尼迪創始院長格雷厄姆·艾立森、清華蘇世民學院院長薛瀾等30多位學者、政要參與。鳳凰網《與世界對話》為本次活動的特別合作伙伴。


在論壇閉幕式上,鳳凰衛視編委,鳳凰網副總裁兼總編輯鄒明先生發表了精彩的演講。鄒明先生引用先賢哲思強調合作與共贏的重要性。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美兩國尤其需要展現出開放的心態,通過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尋求共同的發展之路。

在講話中,鄒明特別提到了孔子的教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一古訓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為和平共處和文明的互鑒提供了哲學基礎。他強調,中國的歷史經驗和文化理念,在國際交往中自然地演變為“和而不同”的策略。他希望美國朋友能夠理解這一點,因為這不僅是理解中國的鑰匙,也是雙方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贏合作的基石。


鳳凰網作為中國主流媒體,在全球舞台上有著重要影響力,同時也始終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對外交流的責任。未來,鳳凰網將繼續承擔自身使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以下為鄒明先生發言實錄。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

雖然我不能親臨現場致辭,但AI時代,距離已經不是我們交流的障礙。

不久前,美國財政部部長珍妮特·耶倫來華訪問,從廣州到北京,一路北上,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來中國前,耶倫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提到,“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接觸是她工作的一個關鍵部分,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食物和當地餐館。”她來到廣州和北京,都去餐館吃了中餐。大家特別注意到耶倫筷子用得不錯。

其實,筷子在中國的歷史超過3000年。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信仰與行為規范。比如,筷子的形狀一頭方,一頭圓,中國人信仰“天圓地方”的說法,方的那一端就代表地,圓的那一端就代表天;手持筷子,拇指、無名指、中指並用,形成了“天地人”之象,“天時地利人和”方能成就大業,這是吉祥的寓意。小小的一雙中國筷子在耶倫女士手上,嫻熟地“舞蹈”著,耶倫不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嗎?


文化需要交流,文明需要互鑒。費正清先生是美國研究中國學的泰斗級人物,上個世紀30年代,與中國結緣。由他創立的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匯集了眾多研究中國學的一流學者,是海外研究中國學的先驅和重鎮。一代代優秀學者,在研究中國的同時,也扮演著傳播中華文化的歷史角色。

哈佛名校友大衛·梭羅在《瓦爾登湖》書裡就有很多中國元素,他頻頻引述孔子哲思——比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也將老莊思想重新闡釋,以超驗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方式融入了美國文化。肯尼迪學院的院訓是“問問你能做什麼”(Ask What You Can Do),其實與中華文化裡的忠誠一脈相承,也是兩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基。

哈佛的著名學者麥克法誇爾、裴宜理、科恩對於中華文化與政治的關系都進行過細致入微的考察。曾接受過鳳凰網專訪的肯尼迪學院的兩位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和約瑟夫·奈,其實也在回答兩個問題——中華文化如何為全球治理做出貢獻?中華文化如何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很多同學可能也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鳳凰網也一樣。

2014年起,鳳凰網聯合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共同發起“致敬國學:全球華人(专题)國學大典”活動,其中就有多位曾經在或者一直在從事美國研究、傳播中華文化的學者獲獎,比如饒宗頤、李澤厚、余英時、杜維明、許倬雲、葉嘉瑩、星雲大師、成中英等。

我記得2018年,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教授獲頒鳳凰網“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他在獲獎時說,研究國學可以讓我們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實現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杜先生研究的正是儒家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2020年榮獲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的許倬雲先生,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他說:“文化要不斷日新月新,配合世界潮流,配合人類共同社會出現的契機,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中華文化也證明了自己蓬勃的生命力。美國最高法院東側門楣上的孔子雕像,可以理解為東方道德對人類文明整體的貢獻。

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歷史性判決。持支持意見的肯尼迪大法官引用了孔子的哲思:“孔子教導說婚姻是政體之本”(愛與敬,其政之本)。而持反對意見的羅伯茨大法官則認為這一判決改變了“中國漢人(the Han Chinese)、迦太基人和阿茲特克人”等古老民族沿襲的婚姻制度。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3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