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俄羅斯: 俄羅斯,怎樣被關在了歐洲的大門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這些西方國家身上,除了對我們盲目的仇恨和敵視,我們不能指望得到任何其他的東西。他們不理解我們,他們也不想理解我們。”“是的,就是這樣!和他們開戰!”


1

1844年,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訪問英國,彼時的他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在此行中的一個提議,會讓自己的帝國和其本人一起,一腳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是的,如果時間退回到19世紀中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沙皇俄國都正處在它的“全盛期”當中。由於在之前的拿破侖戰爭當中,沙俄最終選擇了站在反法同盟一邊對抗拿破侖,並在1812年成功依靠“冬將軍”擊敗了拿破侖遠征軍,最終護送著路易十八實現了波旁王朝的復辟,哥薩克騎兵飲馬塞納河。在戰後的“維也納體系”當中,沙俄成為了無可爭議的歐陸霸主,它提出並主導簽訂了《神聖同盟》,成為了當時整個歐洲反革命秩序的主導者。馬克思憤恨的將當時的沙俄稱之為“歐洲憲兵”,詛咒其盡早崩潰,但這看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當時的沙俄不僅能彈壓國內的進步力量,只要當時歐洲各國出現革命,沙俄一定是第一個出兵進行幹涉鎮壓的那個列強。儼然把全歐洲都當做了自己的小兄弟和勢力范圍了。而對這一點,奉行“大陸均勢外交”的英國居然似乎聽之任之,因為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之後進入了軍事上的“養傷期”,並在經濟上加速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帶來的後果,英國需要龐大而穩定的海外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而龐大的沙俄和其維持的穩定歐陸秩序為英國人提供了這一點——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英俄兩國形成了堪稱恐怖的貿易綁定,向英國出口的礦石、煤炭、木材、毛皮等原材料占到了俄羅斯出口總額的73%,而英國俄羅斯傾銷的工業品,則占到了其出口總額的40%。更不用說沙俄帝國靠維持的龐大軍備,彈壓歐陸各地的起義、維持市場穩定給英國帶來的隱性收入。以上種種所有,讓沙皇尼古拉一世認定英國一定無法割舍與俄羅斯的關系。這讓他敢於提出那個大膽而野心勃勃的計劃——邀請英國一起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尼古拉一世在會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時就含蓄的提出了這個方案,在得到女王委婉而又不是禮貌的回絕之後,他竟然沒有意識到英國人厭煩這個想法,而又跑去跟英國首相羅伯特·皮爾提議。且這一次說的更加直白、露骨:“土耳其已經是一個注定死亡的人了,唯一的問題是,英俄兩國應該協調出一個合理的分配(瓜分)方案,以防止可能的歐洲大戰……只要英俄達成默契,其他國家怎麼想,根本無關緊要……請您放心,我對土耳其的領土沒有一寸多余的野心,我只要求俄羅斯得到它應得的那一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歐洲的永久和平。”沙皇這篇這份充滿了帝國主義霸權自負的長篇獨白,嚇壞了英國首相,後者不得不要求沙皇“離窗戶遠一些”,以防止倫敦無處不在的記者聽到這份發言,並將其作為丑聞公之於眾。是的,與沙皇一廂情願的認為他在吞並土耳其過程中禮貌的讓英國人“喝口湯”就能讓後者心滿意足不同。英國人對這個瓜分土耳其的方案一點都不感興趣,甚至從此開始對俄羅斯壞有了警惕。沙皇尼古拉的此訪表現是歐洲近代外交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誤判。因為作為專制君主的沙皇,根本無法理解英國當局的思維模式——當時的英國雖然也是典型帝國主義國家,但與沉迷於一味擴張、“打下一個大大的帝國”的沙俄還是有本質不同的。英國是一個工商業主主導的國家,它海外擴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本國的工商業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在保證這一點的前提下,讓願意合作的勢力繼續其在當地的統治,相比於英國直接進行殖民統治,是一種更節約成本的手段。而19世紀中葉的土耳其通過英土之間的一系列條約,在保障地中海自由貿易的前提下,已經滿足了英國的需求了。這個時候沙俄提議什麼二一添作五,咱倆把土耳其瓜分了吧,還什麼“不用考慮別國怎麼想”。對英國是一個純粹賠本的買賣——英國不僅可能喪失原本已經到手的部分土耳其國內市場,還要和早已“名聲在外”的俄羅斯一起承擔領土強盜的惡名。

可是看似過於“一廂情願”的尼古拉一世,此時其實也有他自己的苦衷。因為再不發動對外戰爭大打一場,沙俄國內的革命之火,就快壓不住了。19世紀的沙俄,跟它那個時代名聲在外的一批思想家、文學家一樣,在性格上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矛盾綜合體——一方面,作為撲滅法國大革命野火的“歐洲憲兵”,沙俄非常反動而落後。但另一方面,正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擔當“歐洲憲兵”的過程中,沙俄貴族們開始認識到了其國家自身的體制有多麼陳腐、農奴制有多麼惡劣而不人道、沙皇的君主專制又是怎樣一種在歐洲各國中獨一份的奇葩存在。這種覺醒最終導致了1825年沙俄皇權交接過程中的“12月黨人起義”,進步貴族們公開率軍反叛,要求沙皇進行君主立憲改革、擴大議會權利、甚至廢除農奴制。十二月黨人起義,俄羅斯兵變倒是有傳統的……雖然這場起義被尼古拉一世嚴厲鎮壓了,但給這位沙皇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為了維持統治,尼古拉一世一改沙俄此前銳意向西方學習的態度,嚴禁沙俄貴族去西方各國留學,甚至連旅行、通婚都進行了限制,他還在國內設立了檢查機構,要求每個沙俄公務人員同時都兼職成為思想審查員,嚴格控制西方啟蒙思想在俄羅斯民間的傳播。如果你看過契科夫那篇著名的小說《套中人》,你就能夠理解當時的沙俄是一種什麼樣的氣氛。小說中那個性格孤僻、恐懼變革、時刻把“總之,不要出什麼亂子就好”掛在嘴邊的主人公別裡科夫,其實就是當時沙俄遍地兼職審查員的小公務員的群像——甚至有人認為別裡科夫直接諷刺的就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本人,因為謹小慎微、拒絕變革、一切以“不出亂子”為要,恰恰是尼古拉一世的治國信條。總而言之,從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到19世紀中葉,沙俄搞了20多年俄版的閉關鎖國,但這種閉鎖帶來的影響是非常要命的。一方面,它剛好讓沙俄錯過了日新月異的西歐工業革命,在科技、工業和經濟上日漸落後。另一方面,在思想上,空前的壓抑,反而導致了十二月黨人後繼有人,以果戈裡為代表的一批俄羅斯文學家應運而生。彼得堡的大學生們開始公開朗誦他的《死靈魂》、《欽差大臣》,在嬉笑怒罵中發泄對沙皇越來越多的不滿。尼古拉一世絕非蠢人,他知道在“歐陸霸主”的表象背後,沙俄帝國的敗相已露。科技、工業、經濟硬實力的日漸落後和國內思想上的躁動,讓這位沙皇意識到,必須做一些什麼動作挽救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皇位了。而考慮到沙俄的擴張傳統,他明白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對外發動戰爭,通過大面積擴張領土重新證明自己的國家依然非常“支棱”。被戰爭所點燃的大俄羅斯主義情緒更有助於對沖掉自由派的星星之火。那麼,打誰呢?當時的歐洲列強中,英國太強肯定打不過,法國是已經在拿戰中被征服過一次的國家,普奧兩國是沙俄“神聖同盟”的盟友,不好公然毀約。想來想去,只有日漸衰“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可以打一下“彰顯武德”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