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想
空间首页
|
博客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文章分类
上传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友情链接
更多...
统计
点击: 177327
帖子数量: 3045
开辟个人空间: 2022-10-16
最后更新: 2025-07-05
RSS订阅
日本车、韩国车与中国车:一场关于诚实与贪婪的较量
2025-06-26 11:32:49
>>文章内容
一楼献给日本车企
胡思 |
点击: 0
|
评论: 2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温哥华不眠夜
|
论坛帖子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胡思
Re: 日本车、韩国车与中国车:一场关于诚实与贪婪的较量
最近看车,感受了一把韩日企业文化的差距。本来只是打算买辆省油靠谱的混动车,没想到在逛遍各大品牌后,竟看出了一条文化分界线。
一、日本车:没车可买,但价格永远规矩
比如丰田、斯巴鲁、马自达,越是热门的车型(比如 Toyota RAV4 Prime、Corolla Cross Hybrid、Subaru Crosstrek Hybrid),越是需要等待。但即便车源稀缺,绝大多数车行仍然坚持不加价,按照MSRP(厂商建议零售价)销售。
《Consumer Reports》调查指出:在2022–2023年北美混动车荒期间,丰田经销商坚持MSRP销售的比例远高于本田、现代、福特等品牌。
丰田总部曾公开表示:“我们强烈建议所有dealer遵循透明定价,不鼓励、也不会奖励任何形式的市场调价(market adjustment)。”
(来源:Automotive News, 2022)
这种“不涨价但要等”的朴素定价逻辑,本质上是品牌对市场信用的一种保护。
二、韩国车:车随便有,加价随便来
再来看韩国车,尤其是 Hyundai 和 Kia。起初我以为他们“库存充足、提车快速”是一种良心服务,结果仔细一问价格,简直令人震惊:
比如 Tucson PHEV 插电混动车,官网MSRP为 $47,399,政府提供$5000新能源补贴,理论成交价应在 $42,399 左右;但实际车行开口就是 $52,000~$55,000,几乎等于把补贴全吞。
根据 Edmunds 和 TrueCar 的市场数据,Hyundai PHEV 车型的实际平均成交价普遍比MSRP高出 $4000–$6000 加元。
(来源:Edmunds True Market Value, 2024)
Reddit 和 Google Reviews 上也充满了类似吐槽:
“Dealer直接把联邦$5000补贴加回车价,还多收$5000 markup。”
“强行搭售$6000的‘dealer配件包’,根本不让选。”
这并不是个别行为,而是普遍现象。Hyundai 与 Kia 总部完全知道,却选择不干涉、不处罚、甚至默许和纵容。
三、韩国厂商在背后动了哪些手脚?
你可能会问:既然车行加价卖得好,Hyundai 为什么不直接提高MSRP?
答案是:他们玩的是另一套看不见的加价游戏——表面不涨价,实则全面牟利:
提高 invoice price(车行进货价),让车行利润变薄;
减少或取消 dealer rebate(返利)、销售奖励,间接推高运营成本;
通过强制港口预装配件(如高端音响、特选漆)抬高实际落地价格,你根本买不到“官网裸车”。
例如,CarEdge 2024年报告指出,一辆MSRP $47,000的Hyundai插电混动车,其 invoice 已接近 $45,600,车行几乎无利润空间,不加价根本活不下去。
“Hyundai继续维持诱人的MSRP,以维持品牌形象,同时通过调整invoice价格与取消奖励,隐性提高利润。”
(来源:CarEdge Auto Intelligence, 2024)
四、日本的规矩,韩国的滑头
丰田与斯巴鲁的做法完全不同。
丰田在2022年明确发出通知:禁止经销商对热门车型加价,违规者将减少配额。
Subaru 则公开表示:所有车型一律按照建议价销售,严禁任何形式的 dealer markup。
Consumer Reports 评分显示:日本车品牌在“价格诚实度”与“消费者信任度”方面常年排名第一,而 Hyundai/Kia 在 2023 年下半年被消费者列为“最容易被 dealer 加价欺诈”的品牌之一。
(来源:CR Annual Car Brand Rankings 2023)
这已经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价值观的对立:
一方认为信誉比利润重要,另一方则觉得能钻空子就钻,能收一口就收。
五、中国车:把韩国那一套做得更彻底
虽然中国品牌尚未全面进军北美市场,但从它们在本土、欧洲与东南亚的表现来看,更进一步将“套路”企业文化推向极致:
用顶配宣传引诱顾客,实际交付的是偷工减料的“阉割版”;
宣称续航 600 公里,实测只有 420 公里;
销售通过复杂的金融方案“买车=贷款陷阱”,提前获利;
售后服务混乱,品牌更换频繁,承诺空转。
日经亚洲曾披露,一位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内部销售高管直言:
“大多数中国厂商并不打算五年后还活着,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现在交的承诺是否兑现。”
(来源:Nikkei Asia, 2024)
六、结语:车的品质,不只在轮子,更在企业良心
一辆车,是你未来十年每天要面对的伙伴。真正值得信任的,不是那块屏幕多大,也不是灯能不能跳舞,而是它背后的企业,有没有起码的诚实、有没有长期做事的心态。
日本车也许不花哨,但它诚实;
韩国车也许更“现代”,但套路多;
中国车如果不改变这种“先卖了再说”的短视作风,连站稳北美都成问题。
今天你选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价值观。
选择能让你十年后还信得过的品牌,而不是三天后就开始后悔的名字。
2025-06-26 11:35:58 |
引用
无题
一切都是商业操作
2025-06-26 11:56:17 |
引用
本坛第一毒舌
发表评论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请
点击此处
免费注册, 或者
点击此处
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
design:水中月shuiyue.cn 生活因感动而精彩,理想在创造中放飞
加西网为
北美中文网
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一、日本车:没车可买,但价格永远规矩
比如丰田、斯巴鲁、马自达,越是热门的车型(比如 Toyota RAV4 Prime、Corolla Cross Hybrid、Subaru Crosstrek Hybrid),越是需要等待。但即便车源稀缺,绝大多数车行仍然坚持不加价,按照MSRP(厂商建议零售价)销售。
《Consumer Reports》调查指出:在2022–2023年北美混动车荒期间,丰田经销商坚持MSRP销售的比例远高于本田、现代、福特等品牌。
丰田总部曾公开表示:“我们强烈建议所有dealer遵循透明定价,不鼓励、也不会奖励任何形式的市场调价(market adjustment)。”
(来源:Automotive News, 2022)
这种“不涨价但要等”的朴素定价逻辑,本质上是品牌对市场信用的一种保护。
二、韩国车:车随便有,加价随便来
再来看韩国车,尤其是 Hyundai 和 Kia。起初我以为他们“库存充足、提车快速”是一种良心服务,结果仔细一问价格,简直令人震惊:
比如 Tucson PHEV 插电混动车,官网MSRP为 $47,399,政府提供$5000新能源补贴,理论成交价应在 $42,399 左右;但实际车行开口就是 $52,000~$55,000,几乎等于把补贴全吞。
根据 Edmunds 和 TrueCar 的市场数据,Hyundai PHEV 车型的实际平均成交价普遍比MSRP高出 $4000–$6000 加元。
(来源:Edmunds True Market Value, 2024)
Reddit 和 Google Reviews 上也充满了类似吐槽:
“Dealer直接把联邦$5000补贴加回车价,还多收$5000 markup。”
“强行搭售$6000的‘dealer配件包’,根本不让选。”
这并不是个别行为,而是普遍现象。Hyundai 与 Kia 总部完全知道,却选择不干涉、不处罚、甚至默许和纵容。
三、韩国厂商在背后动了哪些手脚?
你可能会问:既然车行加价卖得好,Hyundai 为什么不直接提高MSRP?
答案是:他们玩的是另一套看不见的加价游戏——表面不涨价,实则全面牟利:
提高 invoice price(车行进货价),让车行利润变薄;
减少或取消 dealer rebate(返利)、销售奖励,间接推高运营成本;
通过强制港口预装配件(如高端音响、特选漆)抬高实际落地价格,你根本买不到“官网裸车”。
例如,CarEdge 2024年报告指出,一辆MSRP $47,000的Hyundai插电混动车,其 invoice 已接近 $45,600,车行几乎无利润空间,不加价根本活不下去。
“Hyundai继续维持诱人的MSRP,以维持品牌形象,同时通过调整invoice价格与取消奖励,隐性提高利润。”
(来源:CarEdge Auto Intelligence, 2024)
四、日本的规矩,韩国的滑头
丰田与斯巴鲁的做法完全不同。
丰田在2022年明确发出通知:禁止经销商对热门车型加价,违规者将减少配额。
Subaru 则公开表示:所有车型一律按照建议价销售,严禁任何形式的 dealer markup。
Consumer Reports 评分显示:日本车品牌在“价格诚实度”与“消费者信任度”方面常年排名第一,而 Hyundai/Kia 在 2023 年下半年被消费者列为“最容易被 dealer 加价欺诈”的品牌之一。
(来源:CR Annual Car Brand Rankings 2023)
这已经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价值观的对立:
一方认为信誉比利润重要,另一方则觉得能钻空子就钻,能收一口就收。
五、中国车:把韩国那一套做得更彻底
虽然中国品牌尚未全面进军北美市场,但从它们在本土、欧洲与东南亚的表现来看,更进一步将“套路”企业文化推向极致:
用顶配宣传引诱顾客,实际交付的是偷工减料的“阉割版”;
宣称续航 600 公里,实测只有 420 公里;
销售通过复杂的金融方案“买车=贷款陷阱”,提前获利;
售后服务混乱,品牌更换频繁,承诺空转。
日经亚洲曾披露,一位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内部销售高管直言:
“大多数中国厂商并不打算五年后还活着,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现在交的承诺是否兑现。”
(来源:Nikkei Asia, 2024)
六、结语:车的品质,不只在轮子,更在企业良心
一辆车,是你未来十年每天要面对的伙伴。真正值得信任的,不是那块屏幕多大,也不是灯能不能跳舞,而是它背后的企业,有没有起码的诚实、有没有长期做事的心态。
日本车也许不花哨,但它诚实;
韩国车也许更“现代”,但套路多;
中国车如果不改变这种“先卖了再说”的短视作风,连站稳北美都成问题。
今天你选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价值观。
选择能让你十年后还信得过的品牌,而不是三天后就开始后悔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