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想
空间首页
|
博客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文章分类
上传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友情链接
更多...
统计
点击: 176249
帖子数量: 3042
开辟个人空间: 2022-10-16
最后更新: 2025-06-29
RSS订阅
一锅“大杂烩”才叫汉族
2025-06-29 10:09:12
>>文章内容
一楼献给汉族
胡思 |
点击: 0
|
评论: 9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温哥华不眠夜
|
论坛帖子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胡思
无题
1. 先把底料炒香:黄河谷子农民
时间轴:公元前五千年到两千年。
角色:仰韶、龙山这些“北方卷王”,主打 谷子种植+土灶蹲。
槽点:他们自以为老大哥,但其实早跟附近猎人、草原商旅搅在一起,基因里早早混了“西域孜然味”。
一句话总结:汉族“汤底”就是他们,但味道从来不是清水煮白菜。
2. 加点配菜:汉军南下,遇上百越、闽越“稻米联盟”
秦汉 一声吆喝,北方人拖家带口下江南。
南方本土选手说:“谷子?OUT!来碗热干饭。”
结果?混吃混喝+联姻。基因图谱显示:越往南,稻味越重。
一句话总结:北方送来了面条 DNA,南方回敬了米饭 DNA,最后做成“米面双拼”。
3. 撒点香料:丝绸之路“万国来炒饭”
唐朝 长安就像古代版本的上海外滩,胡商、波斯人、希腊脸全来了。
槽点:考古队挖到“金发碧眼+汉服”组合包。
影响:西域香料→贸易→通婚→基因继续加码。
一句话总结:长安城就是 DNA 的“自助调味台”。
4. 大厨调火候:蒙古快递员和明清搬家团
元朝:蒙古骑兵说“你去北方、你去江南”,直接搞“强制搬砖”。
明清:湖广填四川、江西填云南,一路“打包带走”。
结果:同一个祠堂,祖先能横跨半个中国。
一句话总结:官方“搬家魔法”把地域差异搅成奶昔。
5. 现代加点“科技味”:地铁+互联网
年轻人北漂、沪漂、深漂,婚恋 App 一滑,全中国随便组 CP。
海外“唐人街”也给汉族 DNA 再开 VPN:泰国、美国、法国,都能刷到汉语小视频。
一句话总结:在地铁换乘和 Wi-Fi 信号里,基因差异正被按下“随机播放”。
6. 终极彩蛋:为什么“汉族”没散?
共同操作系统:汉字、普通话、春节、红包,谁加入谁算自己人。
默认口号:先文化同频,再管你基因配方。
现实效果:今天做基因检测,你八成能测到点“番茄酱”成分,但身份证还是写“汉”。
一句话大结局
汉族=五千年大型拼盘:先丢谷子、再放大米、胡椒粉从西边来、蒙古奶酪顺手加,加着加着大家就喊一声“上菜喽——这锅就叫汉族”!
——谢谢收看,本节目不收“打赏”。
2025-06-29 10:10:10 |
引用
无题
中华民族是民国时期才出现的概念。自古只有朝廷和屁民。万物为刍狗,哪儿管区分人或物?何况是“民族”
2025-06-29 10:11:22 |
引用
虚拟茶客
胡思
Re: 一锅“大杂烩”才叫汉族
不喜欢搞笑版的,可以看这个严肃认真乏味的书呆子版:
---------------------------
汉族并非“纯血”民族,而是一条由多股支流汇成的“大河”
下面用条理化的方式,把这段近 25 分钟的视频核心信息压缩到几页文字里,方便后续引用或深挖。若想了解每个阶段更细的数据(取样地点、年代、混合比例等),随时告诉我,再为你补充学术论文或基因组数据库的具体数值与图表。
1. 黄河流域:北方谷子农人的“基因骨架”,但从来不是独木成林
时间 主要文化 关键发现
公元前 5000 – 2000 年 仰韶、龙山等新石器文化
• 以谷子种植为主的早期农人,构成北方汉族最早且占比最高的遗传核心。
• 他们本人已和更早的北方狩猎-采集者有过混血,说明“农业化”初期就不是封闭社区。
要点:黄河谷人群是后世汉族的最大“底池”,但并非孤立;早期就出现来自欧亚草原的微量西方基因信号。
2. 南下与“融合”而非“替代”:汉族在江汉—江南重新洗牌
秦汉—六朝时期:大规模军屯与移民,把黄河基因带入长江流域。
当地原住民(被考古学界称作奥斯特罗-亚细亚或原始百越系):已适应水稻与亚热带环境。
结果:今日华南汉族的基因谱是“北方谷子农人 × 南方稻作部族”的渐变混合,且这种南方成分自北向南快速升高。
语言与习俗痕迹:粤语、闽语、客家话等保留大量古越、闽越音系;饮食、宗教和姓氏体系亦呈两源并存。
3. 帝国时代:多朝代、多方向的“丝路基因链接”
朝代 流动方向 遗传后果
西汉 西域都护府—河西走廊 粟特、塞人等中亚商旅与汉族通婚,北部汉人出现0.5-2%西欧亚成分。
唐 长安、洛阳成全球都市 波斯、粟特、阿拉伯乃至希腊血统渗入宫廷与市民。
元 蒙元“移民行政” 草原突厥-蒙古基因输入北方汉族;同时江南汉族向北迁垦。
明清 内部移民、卫所屯田 华北→云贵川“填川”、湖广→两广“入广”,不同地方汉人彼此再混合。
总体趋势:疆域越广,人口调动越频繁,汉族的内部分化同时被拉大又被糅合。
4. 北-中-南三大遗传梯度——同宗却不单色
北方汉:黄河—华北平原基因占比最高,对中亚/草原血缘更“敏感”。
中部汉:长江流域“缓冲带”,北南双成分交错。
南方汉:含有 30-50% 不等的“南岛-东南亚古人群”遗传成分;与越南、泰国某些稻作群体仍有亲缘。
5. “成为汉人”的路径:政治—文化—婚姻三线并进
同化机制:推行共同的官话、儒学科举、姓氏制度与族谱,使“文化汉化”速度远快于“基因同质化”。
结果:许多少数族群(百越、畲、通古斯、蒙古、满洲等)逐渐在户籍、婚姻与日常生活中“隐没”为汉。
遗传学意义:血缘多样性被纳入单一民族称谓,形成“文化标签大于血统划线”的民族观。
6. 现代化与全球化:再度“调色”
国内:北漂、沪漂、深漂让区域基因差异淡化,新一代城市汉人更“均质”。
海外:数千万海外华人把闽粤客籍基因与当地族群交融,再通过留学、回流与互联网文化重塑全球“泛汉认同”。
7. 结论:
汉族=多源融合:从黄河到岭南,从草原到海上丝路,没有哪一环节是“纯净瓶”。
同一性靠文化,不靠单一血统:正因基因多样,汉文化才能不断吸纳并更新。
未来趋势:城市化+跨国通婚将继续稀释地理差异,但也可能催生“地方记忆复兴”与“族裔符号消费”两股相反力量。
2025-06-29 10:13:54 |
引用
无题
文青可以看诗情画意版
@真真好奇
黄河的风吹了五千年,吹皱了黄土高原的麦浪,也吹醒了一条名叫“汉”的大河。
这条河流并不是一汪静水,而像一支庞大而多岔的水系:支流纵横,暗渠交错,时时有新的泉眼涌入,将不同温度、不同矿物质的水揉进主干。我们把目光投向上游,会在史书的蒙尘页脚与考古的斑驳陶片之间,看见最初的北方谷子种植者——仰韶、龙山那些赤脚的农夫与织女。夜幕降临,他们对篝火许下的愿望很朴素:让谷子抽穗、让风雨有度。谁也没想到,千年之后,这些寄存在骨骼里的基因片段会成为“汉族”最厚重的底色。
可别误会,黄河并没有“关起门来”写独奏。更古老的北方猎人——皮肤被草原日头烤得黝黑,步伐像狼一样轻——早就把自己的故事交给了后来者;来自欧亚草原的商旅或铁骑,也曾在驿站点燃篝火,留下几缕异域基因的火星。于是,“汉”的最初配方里,就掺进了微量的西方香料,一如大锅炖里晃动的八角桂皮,比例虽低,却让底味更立体。
时间的河水向南拐弯,拐入云雾缭绕的江汉平原,再向更温润的岭南奔腾。秦皇的铁甲、汉武的旌旗、三国的烽烟,既是战争的轰鸣,也像一阵阵洪峰,把北方谷子基因裹挟到稻田与榕树之间。可南方早已站着另一群人:百越、骆越、闽越……他们赤足踏在潮湿泥土里,手掌长着跟水稻一样细密的纹理,对旱地铁犁这一套并不买账。冲突有,抵抗有,但更多时候,是篝火旁的对歌、是市集里的换工,是陌生婚礼上第一次羞涩的牵手。千万次交杯换盏后,南方汉人诞生了——他们说客家话、闽南语、粤语,那些绕口的声调里仍藏着山海的气息;他们爱吃的糯米鸡、田螺酿,都带着百越土语里“粘”“辣”的回响。
再往前行,河面忽然开阔,映出一条横贯亚欧的丝带——丝绸之路。驼铃声像节拍器,记录着粟特胡商的脚步,也标记着基因的流向。长安坊墙外,波斯香与胡旋舞里的鼓点交织。考古学家把西域古尸搬进实验室,惊讶地发现他们金发碧眼,却穿着汉式锦袍。基因测序仪“嗡”地吐出结论:这不是奇闻,而是常态——汉族的西部边缘,一直在进行着看不见的“进出口贸易”:香料向东走,DNA向西漂,又在突厥草原折返,像回纹花砖那般环绕。
接着,历史甩出一记急转弯:成吉思汗把马蹄踩在欧亚,元朝官员随手把契丹、畏兀儿、波斯工匠搬来中原,说是“户籍调配”。移民浪潮像旋涡,让更多陌生血缘坠入这条“汉”河。蒙古贵胄的白色宫帐里,偶尔也会诞生黑发黑眼的婴孩;而北方村庄的祠堂谱牒,会悄悄添进几个拗口的突厥姓氏。随后明清两代再打补丁:湖广填四川,江西填云贵,徽商下江南,客家上闽粤——数不清的家谱从此断了“祖籍唯一”的执念,却获得了“流动”二字的灵魂。
倘若你把显微镜对准今日中国,会发现汉族并不是一张被压平的饺子皮,而更像一幅晕染山水:北方的墨色浓重,透着草原高原的旷野味;长江流域则是水墨与青绿的混搭,笔触从容;岭南与东南沿海,色块轻盈、湿润,带一点东南亚雨林的暖意。可当上千万年轻人背上行囊,在北上广深重叠成新的霓虹纹理,这幅画又在霎那间被喷上半透明的定色剂:口音变平、方言淡化,“哪里人”渐渐让位于“城里人”——基因差异随着地铁线网被拉成无数细丝,再被婚姻、社交、职场编进更紧凑的新绳结。
镜头拉得更远,太平洋彼岸、英吉利海峡另一边,也能听见汉语的私语:旧金山的斜坡、曼谷的唐人街、小巴黎十三区的窗台,都种着一株“思乡藤”。那些藤蔓把闽粤、温州、东北、川渝的基因碎片带到异国,又与当地人结亲,再借回流潮涌回祖国。于是,“汉”这条河已不拘泥于疆域,它像地下水网般,在全球各地静静渗流。
故事说到这里,很多人问:既然成分如此斑驳,为何“汉族认同”从未碎裂?答案也许藏在一口口铜钟、一页页经书、一笔笔汉字里。语言、文字、宗族志、年节仪式……这一套被称作“华夏”的框架,好像比血缘更有黏度;它让各色溪流在并不剧烈的温差中缓慢同温,最终汇入同一张文明的盆地——有人称其“同化”,也有人更愿意叫它“互化”。不论立场,事实都摆在那儿:从更宏观的基因图谱看,汉族的确拥有清晰的“公共骨架”;可再放大,每个人体内又闪烁着无数偶然的、边缘的微光——那是历史拂落的尘埃,也是祖先留下的星屑。
未来会怎样?也许城镇化会继续磨平地理褶皱,也许地方记忆会回潮,打着“非遗”与“CityWalk”的旗号拾回乡音;也许跨国通婚会让更多孩子除了身份证,还握有双护照,更会让家谱里出现从非洲稀树草原到拉丁高原的光斑。那时,他们翻开课本读到“汉族”的定义,或许会笑出声:原来这不是血统证明,而是一张永远增加附件的说明书;不是终点,而是长河的下一段。
黄河浪拍案,东海潮涌来。浪花里,每一滴水都曾是山里的雪,也会蒸腾成天边的云——怀揣多重来历,却在同一瞬间以“浪花”之名相遇。这,便是汉族真正的模样:多源而不离散,纷杂却有共鸣,像一部永不封卷的长篇——以多样为骨,以融合为魂。
2025-06-29 10:15:35 |
引用
胡思
真真好奇
无题
胡思
写道:
文青可以看诗情画意版
@真真好奇
黄河的风吹了五千年,吹皱了黄土高原的麦浪,也吹醒了一条名叫“汉”的大河。
这条河流并不是一汪静水,而像一支庞大而多岔的水系:支流纵横,暗渠交错,时时有新的泉眼涌入,将不同温度、不同矿物质的水揉进主干。我们把目光投向上游,会在史书的蒙尘页脚与考古的斑驳陶片之间,看见最初的北方谷子种植者——仰韶、龙山那些赤脚的农夫与织女。夜幕降临,他们对篝火许下的愿望很朴素:让谷子抽穗、让风雨有度。谁也没想到,千年之后,这些寄存在骨骼里的基因片段会成为“汉族”最厚重的底色。
可别误会,黄河并没有“关起门来”写独奏。更古老的北方猎人——皮肤被草原日头烤得黝黑,步伐像狼一样轻——早就把自己的故事交给了后来者;来自欧亚草原的商旅或铁骑,也曾在驿站点燃篝火,留下几缕异域基因的火星。于是,“汉”的最初配方里,就掺进了微量的西方香料,一如大锅炖里晃动的八角桂皮,比例虽低,却让底味更立体。
时间的河水向南拐弯,拐入云雾缭绕的江汉平原,再向更温润的岭南奔腾。秦皇的铁甲、汉武的旌旗、三国的烽烟,既是战争的轰鸣,也像一阵阵洪峰,把北方谷子基因裹挟到稻田与榕树之间。可南方早已站着另一群人:百越、骆越、闽越……他们赤足踏在潮湿泥土里,手掌长着跟水稻一样细密的纹理,对旱地铁犁这一套并不买账。冲突有,抵抗有,但更多时候,是篝火旁的对歌、是市集里的换工,是陌生婚礼上第一次羞涩的牵手。千万次交杯换盏后,南方汉人诞生了——他们说客家话、闽南语、粤语,那些绕口的声调里仍藏着山海的气息;他们爱吃的糯米鸡、田螺酿,都带着百越土语里“粘”“辣”的回响。
再往前行,河面忽然开阔,映出一条横贯亚欧的丝带——丝绸之路。驼铃声像节拍器,记录着粟特胡商的脚步,也标记着基因的流向。长安坊墙外,波斯香与胡旋舞里的鼓点交织。考古学家把西域古尸搬进实验室,惊讶地发现他们金发碧眼,却穿着汉式锦袍。基因测序仪“嗡”地吐出结论:这不是奇闻,而是常态——汉族的西部边缘,一直在进行着看不见的“进出口贸易”:香料向东走,DNA向西漂,又在突厥草原折返,像回纹花砖那般环绕。
接着,历史甩出一记急转弯:成吉思汗把马蹄踩在欧亚,元朝官员随手把契丹、畏兀儿、波斯工匠搬来中原,说是“户籍调配”。移民浪潮像旋涡,让更多陌生血缘坠入这条“汉”河。蒙古贵胄的白色宫帐里,偶尔也会诞生黑发黑眼的婴孩;而北方村庄的祠堂谱牒,会悄悄添进几个拗口的突厥姓氏。随后明清两代再打补丁:湖广填四川,江西填云贵,徽商下江南,客家上闽粤——数不清的家谱从此断了“祖籍唯一”的执念,却获得了“流动”二字的灵魂。
倘若你把显微镜对准今日中国,会发现汉族并不是一张被压平的饺子皮,而更像一幅晕染山水:北方的墨色浓重,透着草原高原的旷野味;长江流域则是水墨与青绿的混搭,笔触从容;岭南与东南沿海,色块轻盈、湿润,带一点东南亚雨林的暖意。可当上千万年轻人背上行囊,在北上广深重叠成新的霓虹纹理,这幅画又在霎那间被喷上半透明的定色剂:口音变平、方言淡化,“哪里人”渐渐让位于“城里人”——基因差异随着地铁线网被拉成无数细丝,再被婚姻、社交、职场编进更紧凑的新绳结。
镜头拉得更远,太平洋彼岸、英吉利海峡另一边,也能听见汉语的私语:旧金山的斜坡、曼谷的唐人街、小巴黎十三区的窗台,都种着一株“思乡藤”。那些藤蔓把闽粤、温州、东北、川渝的基因碎片带到异国,又与当地人结亲,再借回流潮涌回祖国。于是,“汉”这条河已不拘泥于疆域,它像地下水网般,在全球各地静静渗流。
故事说到这里,很多人问:既然成分如此斑驳,为何“汉族认同”从未碎裂?答案也许藏在一口口铜钟、一页页经书、一笔笔汉字里。语言、文字、宗族志、年节仪式……这一套被称作“华夏”的框架,好像比血缘更有黏度;它让各色溪流在并不剧烈的温差中缓慢同温,最终汇入同一张文明的盆地——有人称其“同化”,也有人更愿意叫它“互化”。不论立场,事实都摆在那儿:从更宏观的基因图谱看,汉族的确拥有清晰的“公共骨架”;可再放大,每个人体内又闪烁着无数偶然的、边缘的微光——那是历史拂落的尘埃,也是祖先留下的星屑。
未来会怎样?也许城镇化会继续磨平地理褶皱,也许地方记忆会回潮,打着“非遗”与“CityWalk”的旗号拾回乡音;也许跨国通婚会让更多孩子除了身份证,还握有双护照,更会让家谱里出现从非洲稀树草原到拉丁高原的光斑。那时,他们翻开课本读到“汉族”的定义,或许会笑出声:原来这不是血统证明,而是一张永远增加附件的说明书;不是终点,而是长河的下一段。
黄河浪拍案,东海潮涌来。浪花里,每一滴水都曾是山里的雪,也会蒸腾成天边的云——怀揣多重来历,却在同一瞬间以“浪花”之名相遇。这,便是汉族真正的模样:多源而不离散,纷杂却有共鸣,像一部永不封卷的长篇——以多样为骨,以融合为魂。
您弄来的这些,说得都太抒情,太虚无了
看看这个,所有所有的视频,都没有这位播主的中心思想,让偶觉得要频频点头
当然当然,这位播主,颜值欠奉,但其视频内容及观点,是,偶最最最欣赏的,
偶一边听视频一边玩游戏,经常不得不中断游戏,重放视频,因为,其观点太精彩
中华儿女多其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打到,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
@温东小兵
2025-06-30 12:31:33 |
引用
无题
现在的汉族和古代的汉族是两个概念
2025-06-30 14:03:42 |
引用
本坛第一毒舌
飞剑仙
Re: 一锅“大杂烩”才叫汉族
恭喜胡主任 贺喜胡主任
在您的光辉人种理论指导下
在您谁是世界先进文明大忽悠的帮助下
中国共产党人以不畏老百姓反动
不畏全世界冷嘲热讽的精神
发扬不要脸精神
已经通过学伴制 忽悠嫁黑人的方法
成功在中国妇女的子女中 提取到黑人优秀基因
2025-06-30 14:08:43 |
引用
Re: 一锅“大杂烩”才叫汉族
按胡主任理论
再加点穆斯林圣斗士的基因
再加上原来就有的共产主义基因
这样的人 就完美了
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是高尚的人
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025-06-30 14:11:59 |
引用
飞剑仙
snowthor
无题
楼主是杂种之一吗
2025-06-30 14:35:54 |
引用
发表评论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请
点击此处
免费注册, 或者
点击此处
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
design:水中月shuiyue.cn 生活因感动而精彩,理想在创造中放飞
加西网为
北美中文网
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时间轴:公元前五千年到两千年。
角色:仰韶、龙山这些“北方卷王”,主打 谷子种植+土灶蹲。
槽点:他们自以为老大哥,但其实早跟附近猎人、草原商旅搅在一起,基因里早早混了“西域孜然味”。
一句话总结:汉族“汤底”就是他们,但味道从来不是清水煮白菜。
2. 加点配菜:汉军南下,遇上百越、闽越“稻米联盟”
秦汉 一声吆喝,北方人拖家带口下江南。
南方本土选手说:“谷子?OUT!来碗热干饭。”
结果?混吃混喝+联姻。基因图谱显示:越往南,稻味越重。
一句话总结:北方送来了面条 DNA,南方回敬了米饭 DNA,最后做成“米面双拼”。
3. 撒点香料:丝绸之路“万国来炒饭”
唐朝 长安就像古代版本的上海外滩,胡商、波斯人、希腊脸全来了。
槽点:考古队挖到“金发碧眼+汉服”组合包。
影响:西域香料→贸易→通婚→基因继续加码。
一句话总结:长安城就是 DNA 的“自助调味台”。
4. 大厨调火候:蒙古快递员和明清搬家团
元朝:蒙古骑兵说“你去北方、你去江南”,直接搞“强制搬砖”。
明清:湖广填四川、江西填云南,一路“打包带走”。
结果:同一个祠堂,祖先能横跨半个中国。
一句话总结:官方“搬家魔法”把地域差异搅成奶昔。
5. 现代加点“科技味”:地铁+互联网
年轻人北漂、沪漂、深漂,婚恋 App 一滑,全中国随便组 CP。
海外“唐人街”也给汉族 DNA 再开 VPN:泰国、美国、法国,都能刷到汉语小视频。
一句话总结:在地铁换乘和 Wi-Fi 信号里,基因差异正被按下“随机播放”。
6. 终极彩蛋:为什么“汉族”没散?
共同操作系统:汉字、普通话、春节、红包,谁加入谁算自己人。
默认口号:先文化同频,再管你基因配方。
现实效果:今天做基因检测,你八成能测到点“番茄酱”成分,但身份证还是写“汉”。
一句话大结局
汉族=五千年大型拼盘:先丢谷子、再放大米、胡椒粉从西边来、蒙古奶酪顺手加,加着加着大家就喊一声“上菜喽——这锅就叫汉族”!
——谢谢收看,本节目不收“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