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想
空间首页
|
博客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文章分类
上传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友情链接
更多...
统计
点击: 188062
帖子数量: 3131
开辟个人空间: 2022-10-16
最后更新: 2025-09-12
RSS订阅
中国电动车:NB吹的山响,技术拿不上台面
2025-09-12 11:46:36
>>文章内容
一楼献给厉害国
胡思 |
点击: 0
|
评论: 1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温哥华不眠夜
|
论坛帖子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胡思
无题
电动车的两条大动脉,一个是 电池,一个是 电机。电池决定能跑多远,电机决定能跑得多猛。偏偏中国车企把这俩短板吹成了长板,活脱脱一场“皇帝的新装”真人秀。
电池:能量密度的硬伤
先看电池。
真正的长续航利器,是 高镍 NCA/NMC,日韩美一早玩得炉火纯青。特斯拉 Model S/X 靠松下 NCA,单体能量密度 260+ Wh/kg,跑个 600 公里不是问题。
中国引以为傲的宁德、比亚迪?靠的是 LFP(磷酸铁锂),安全、便宜,但能量密度死活过不了 180 Wh/kg 的坎。
于是,就出现了奇景:
高端特斯拉 → 必须上松下电池。
中国特供版 → 塞宁德 LFP,续航缩水一大截,转头还吹成“安全性全球第一”。
换句话说:人家吃的是牛排,你嚼的是窝窝头,却硬说自己更营养。
电机:六大技术,六大短板
再看电机。别以为就是绕几圈铜线,塞个磁铁。要真正厉害,要靠六大硬功夫:
磁体材料:
中国稀土储量全球第一,但高温不退磁的 NdFeB 工艺,还是日本日立的专利。丰田电机 20 年跑下来照样稳如老狗,中国电机跑个十万公里,效率掉得肉眼可见。
硅钢片:
高性能硅钢片在日本新日铁、德国安赛乐米塔尔手里。中国的硅钢片能用,但损耗高,转速上不去。结果中国电机只敢吹“扭矩大”,从不敢拿出效率曲线。
绝缘体系:
杜邦、巴斯夫的高端绝缘材料撑起美欧电机的高压平台。中国电机厂商呢?能绕过去就绕过去,最后只能靠加大水套冷却硬压。
电磁设计:
日本、德国手握几十年积累的专利库。中国的“设计”多数靠引进软件调参数。于是,同样是 100kW 电机,宝马能做到顺滑安静,中国电机上车就是嗡嗡响。
机械工艺:
德国能把转子间隙做到微米级。中国呢?间隙放大点,成本低,效率掉点,反正用户也看不见。于是,“能跑就行”成了行业哲学。
控制与逆变器:
美国在 SiC、GaN 模块上早已量产,欧洲的控制算法沉淀几十年,中国大厂只能喊“800V高压平台”,却买不到同等性能的 SiC 芯片,全靠进口。
总结一句话:中国电机有的是扭矩噱头,缺的是耐久、效率、宁静和高端感。
中国的强项:不是技术,而是喇叭
稀土?是有,但高端磁体靠日本。
电池?量大,但能量密度靠日韩美。
电机?能造,但六大核心短板全中。
唯一世界第一的,是 宣传稿。于是我们天天能听到:
“全球第一电驱技术!”
“中国电池碾压世界!”
“我们的产业链无敌!”
结果呢?高端长续航车用日韩美的高镍电池,高端电机还是欧美日的方案。轮到中国?拿着二流水平的货色,自封宇宙第一,还要别人鼓掌叫好。
综述:电动车的命门是 电池能量密度 + 电机六大核心技术。中国这两条线,哪一条也没做到世界顶尖。可惜的是,工艺上的短板没人敢讲,营销上的长篇大论天天刷屏。吹牛不上税,还可以拿来壮胆,厉害了,我的国
2025-09-12 11:49:07 |
引用
发表评论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请
点击此处
免费注册, 或者
点击此处
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
design:水中月shuiyue.cn 生活因感动而精彩,理想在创造中放飞
加西网为
北美中文网
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电池:能量密度的硬伤
先看电池。
真正的长续航利器,是 高镍 NCA/NMC,日韩美一早玩得炉火纯青。特斯拉 Model S/X 靠松下 NCA,单体能量密度 260+ Wh/kg,跑个 600 公里不是问题。
中国引以为傲的宁德、比亚迪?靠的是 LFP(磷酸铁锂),安全、便宜,但能量密度死活过不了 180 Wh/kg 的坎。
于是,就出现了奇景:
高端特斯拉 → 必须上松下电池。
中国特供版 → 塞宁德 LFP,续航缩水一大截,转头还吹成“安全性全球第一”。
换句话说:人家吃的是牛排,你嚼的是窝窝头,却硬说自己更营养。
电机:六大技术,六大短板
再看电机。别以为就是绕几圈铜线,塞个磁铁。要真正厉害,要靠六大硬功夫:
磁体材料:
中国稀土储量全球第一,但高温不退磁的 NdFeB 工艺,还是日本日立的专利。丰田电机 20 年跑下来照样稳如老狗,中国电机跑个十万公里,效率掉得肉眼可见。
硅钢片:
高性能硅钢片在日本新日铁、德国安赛乐米塔尔手里。中国的硅钢片能用,但损耗高,转速上不去。结果中国电机只敢吹“扭矩大”,从不敢拿出效率曲线。
绝缘体系:
杜邦、巴斯夫的高端绝缘材料撑起美欧电机的高压平台。中国电机厂商呢?能绕过去就绕过去,最后只能靠加大水套冷却硬压。
电磁设计:
日本、德国手握几十年积累的专利库。中国的“设计”多数靠引进软件调参数。于是,同样是 100kW 电机,宝马能做到顺滑安静,中国电机上车就是嗡嗡响。
机械工艺:
德国能把转子间隙做到微米级。中国呢?间隙放大点,成本低,效率掉点,反正用户也看不见。于是,“能跑就行”成了行业哲学。
控制与逆变器:
美国在 SiC、GaN 模块上早已量产,欧洲的控制算法沉淀几十年,中国大厂只能喊“800V高压平台”,却买不到同等性能的 SiC 芯片,全靠进口。
总结一句话:中国电机有的是扭矩噱头,缺的是耐久、效率、宁静和高端感。
中国的强项:不是技术,而是喇叭
稀土?是有,但高端磁体靠日本。
电池?量大,但能量密度靠日韩美。
电机?能造,但六大核心短板全中。
唯一世界第一的,是 宣传稿。于是我们天天能听到:
“全球第一电驱技术!”
“中国电池碾压世界!”
“我们的产业链无敌!”
结果呢?高端长续航车用日韩美的高镍电池,高端电机还是欧美日的方案。轮到中国?拿着二流水平的货色,自封宇宙第一,还要别人鼓掌叫好。
综述:电动车的命门是 电池能量密度 + 电机六大核心技术。中国这两条线,哪一条也没做到世界顶尖。可惜的是,工艺上的短板没人敢讲,营销上的长篇大论天天刷屏。吹牛不上税,还可以拿来壮胆,厉害了,我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