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2008-09-22 23:19:32
1
最後我們要介紹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隊,神機營。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支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在明朝時候,人們稱呼這些火器為神機炮,許多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
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組建這樣的一支部隊,那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我們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點了點頭,沒有錯,在靖難的時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騎兵,但是盛庸先生卻大量使用火器襲擊他和他的軍隊,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朱棣同志自己也幾次差點在戰場上被幹掉。
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訓,在他後來組建軍隊時,便專門設置了這樣一個以使用火器為主的部隊,正是這支部隊在忽蘭忽失溫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們介紹了朱棣的高素質部隊,但這並不是他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明軍獲勝的真正秘訣在於他們的戰法。
下面我們就探討第二個問題:明軍使用了怎樣的戰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軍的戰法是非常先進的,那到底先進到什麼水平?
客觀地說,明軍的戰術雖不能說領先世界幾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當時,絕無可望其項背者。
這並不是信口胡說,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請大家坐好,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明朝軍隊先進戰法的發展過程。
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優秀的騎兵將領,這些人使用騎兵作戰堪稱不世出之奇才,連靠騎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但除了他們率領的騎兵之外,明朝在軍事上還有另一招看家本領,那就是火器。
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發明火藥之後,並不僅僅用它制作鞭炮,經過上百年的演化改進,明代時候朱元璋的軍隊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而相應於擅長使用騎兵的徐達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的佼佼者就是鄧愈和沐英。
鄧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部下就曾經使用火器重創過陳友諒的軍隊,但朱元璋時代,對火器戰術的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卻並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將星閃耀的年代,沐英並不如徐達等人那麼耀眼奪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優秀的將領,洪武十四年,他隨同傅友德、藍玉攻擊雲南,雖不是主帥,但他的排名僅次於藍玉,可見絕非等閒之輩,一年之後,雲南平定,傅友德、藍玉先後奉調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暫不回京,鎮守雲南。按照當時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安排,然而沐英卻遲遲沒有等到調動工作的機會,慢慢地,他由臨時工變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雲南。
他死後,他的子孫也留在了雲南,接著執行祖輩與朱元璋簽訂的那份長期鎮守合同,從此沐氏就成為了雲南的鎮守者,而這份合同的年限也實在有點長——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滅亡。
但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沐英創造出了他獨特的火器戰法。
沐英時代的雲南決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游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項目,雲南之地少平原,騎兵沒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軍事行動要靠步兵,本來毫無組織的少數民族應該不是訓練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對手,可偏偏當地有一種特產,而這種特產又是少數民族喜聞樂見,並極其樂於使用的。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話說大象這種動物,身高體胖皮厚,雖不惹事但也不好惹,連山中王老虎見了也要給它三分面子,當年象牙也沒現在這麼值錢,所以大象數量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造反時,總喜歡使用這種當地特產。
明軍騎馬,反軍騎大象,這仗怎麼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一可以克制大象軍團的方法。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意,沐英時代所使用的火銃是洪武火銃,這種火銃射程不遠,且每次發射後都需要換黑火藥和鉛子,無法形成持續的殺傷力,發射火銃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發子彈後就會被大象踩死,這種賠本買賣沐英是不會做的。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思考後,沐英終於創造出了一種先進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戰法。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局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憑借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這種戰法由於其使用的地域性,並沒有在明軍中廣泛流傳,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在軍事史上的偉大意義。
在沐英發明三行火銃戰法的百年之後,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鑽研,發明了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其排兵布陣方法與沐英如出一轍,後來,他憑借著這一戰法稱雄歐洲。
當然,這位普魯士國王認為自己才是三線戰術當之無愧的首創者,如果此事發生在發明權和知識產權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們是很有理由向這位國王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雖然並沒有在明軍中得以廣泛流傳和使用,但我們不需要為此感到遺憾,因為就在不久之後,一種威力更大,更先進的戰法將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軍事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發明這種戰法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就是我們熟悉的朱棣同志。
我們也很榮幸地把這位發明者請到了我們的大會現場,喔,朱棣同志,你不用站起來,坐著就行,下面我們將繼續介紹這種新式戰法的使用方法。
在明朝永樂時期,由於早期的徐達、常遇春等一群猛將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騎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勞精神有所退化(並非玩笑),不如他們的先輩,明朝騎兵對蒙古騎兵的個體戰略優勢已經失去,想要克制整日游牧搶劫的蒙古騎兵的沖擊力,必須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朱棣同志根據其長期武裝斗爭的經驗,設置了三大營,並正式將火炮軍隊引入了明軍的戰斗序列,他希望用火器來壓制蒙古騎兵的沖擊,但問題在於,騎兵不同於象兵,其速度極快,由於當時火器殺傷力和射擊距離以及換火藥時間上的限制,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也是無法抵御騎兵沖擊的。
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明軍終於找到了一套能夠有效克制蒙古騎兵的戰法,本人給明軍使用的這套戰法取了一個名字,叫“要你命三板斧戰斗系統”
首先必須承認,這個名字不是我首創的,而是取材於某搞笑電影中的“要你命 3000”武器,也許有的朋友看過這部電影,這個所謂的“要你命3000”武器是由西瓜刀,石灰粉,毒藥,繩子一系列工具組成,具體使用過程比較復雜,也很多樣,比如先灑石灰粉遮住對方眼睛,然後用西瓜刀砍,或是下毒等等。
我在這裡借鑒其名決不是為了搞笑,恰恰相反,我的態度是很認真的,因為在我看來這個“要你命3000”武器系統正好能夠借用來說明永樂時期明軍戰法的特點。
明軍的這個三板斧戰法是建立在三大營基礎上的,與“要你命3000”武器系統類似的是,明軍是對三大營軍事力量進行合理調配與組合,達到克制蒙古騎兵的目的。
所謂的要你命三板斧戰法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准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完整的戰斗系統,明軍使用火器壓制敵人騎兵推進挫其銳氣後,立刻發動反突擊,然後用步兵鞏固戰場(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步卒次之),這一系統的具體使用根據戰場條件的不同各異,其細節操作過程也要復雜得多,比如多兵種部隊的隊形轉換等,但其大致過程是相同的。
以沖擊力見長的蒙古騎兵就是敗在了明軍的這套戰術之下,無論多麼凶悍的騎兵也扛不住這三斧頭,這套“要你命三板斧戰斗系統”經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
...
...
三百多年後,一位矮個子開始使用與朱棣類似的戰法,他的戰術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這套戰法和朱棣時代的明軍戰法是比較類似的,正是憑借這套戰法,他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並最終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這位矮個子就是法國的拿破侖,他威震天下的資本正是他那獨特而富於機動性的炮騎結合戰術。
天才總是有某些共通點的。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支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在明朝時候,人們稱呼這些火器為神機炮,許多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
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組建這樣的一支部隊,那是有著深刻原因的。
我們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點了點頭,沒有錯,在靖難的時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騎兵,但是盛庸先生卻大量使用火器襲擊他和他的軍隊,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朱棣同志自己也幾次差點在戰場上被幹掉。
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訓,在他後來組建軍隊時,便專門設置了這樣一個以使用火器為主的部隊,正是這支部隊在忽蘭忽失溫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們介紹了朱棣的高素質部隊,但這並不是他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明軍獲勝的真正秘訣在於他們的戰法。
下面我們就探討第二個問題:明軍使用了怎樣的戰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軍的戰法是非常先進的,那到底先進到什麼水平?
客觀地說,明軍的戰術雖不能說領先世界幾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當時,絕無可望其項背者。
這並不是信口胡說,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請大家坐好,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明朝軍隊先進戰法的發展過程。
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優秀的騎兵將領,這些人使用騎兵作戰堪稱不世出之奇才,連靠騎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但除了他們率領的騎兵之外,明朝在軍事上還有另一招看家本領,那就是火器。
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發明火藥之後,並不僅僅用它制作鞭炮,經過上百年的演化改進,明代時候朱元璋的軍隊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而相應於擅長使用騎兵的徐達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的佼佼者就是鄧愈和沐英。
鄧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部下就曾經使用火器重創過陳友諒的軍隊,但朱元璋時代,對火器戰術的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卻並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將星閃耀的年代,沐英並不如徐達等人那麼耀眼奪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優秀的將領,洪武十四年,他隨同傅友德、藍玉攻擊雲南,雖不是主帥,但他的排名僅次於藍玉,可見絕非等閒之輩,一年之後,雲南平定,傅友德、藍玉先後奉調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暫不回京,鎮守雲南。按照當時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安排,然而沐英卻遲遲沒有等到調動工作的機會,慢慢地,他由臨時工變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雲南。
他死後,他的子孫也留在了雲南,接著執行祖輩與朱元璋簽訂的那份長期鎮守合同,從此沐氏就成為了雲南的鎮守者,而這份合同的年限也實在有點長——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滅亡。
但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沐英創造出了他獨特的火器戰法。
沐英時代的雲南決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游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項目,雲南之地少平原,騎兵沒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軍事行動要靠步兵,本來毫無組織的少數民族應該不是訓練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對手,可偏偏當地有一種特產,而這種特產又是少數民族喜聞樂見,並極其樂於使用的。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話說大象這種動物,身高體胖皮厚,雖不惹事但也不好惹,連山中王老虎見了也要給它三分面子,當年象牙也沒現在這麼值錢,所以大象數量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造反時,總喜歡使用這種當地特產。
明軍騎馬,反軍騎大象,這仗怎麼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一可以克制大象軍團的方法。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意,沐英時代所使用的火銃是洪武火銃,這種火銃射程不遠,且每次發射後都需要換黑火藥和鉛子,無法形成持續的殺傷力,發射火銃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發子彈後就會被大象踩死,這種賠本買賣沐英是不會做的。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思考後,沐英終於創造出了一種先進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戰法。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局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憑借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這種戰法由於其使用的地域性,並沒有在明軍中廣泛流傳,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在軍事史上的偉大意義。
在沐英發明三行火銃戰法的百年之後,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鑽研,發明了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其排兵布陣方法與沐英如出一轍,後來,他憑借著這一戰法稱雄歐洲。
當然,這位普魯士國王認為自己才是三線戰術當之無愧的首創者,如果此事發生在發明權和知識產權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們是很有理由向這位國王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雖然並沒有在明軍中得以廣泛流傳和使用,但我們不需要為此感到遺憾,因為就在不久之後,一種威力更大,更先進的戰法將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軍事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發明這種戰法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就是我們熟悉的朱棣同志。
我們也很榮幸地把這位發明者請到了我們的大會現場,喔,朱棣同志,你不用站起來,坐著就行,下面我們將繼續介紹這種新式戰法的使用方法。
在明朝永樂時期,由於早期的徐達、常遇春等一群猛將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騎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勞精神有所退化(並非玩笑),不如他們的先輩,明朝騎兵對蒙古騎兵的個體戰略優勢已經失去,想要克制整日游牧搶劫的蒙古騎兵的沖擊力,必須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朱棣同志根據其長期武裝斗爭的經驗,設置了三大營,並正式將火炮軍隊引入了明軍的戰斗序列,他希望用火器來壓制蒙古騎兵的沖擊,但問題在於,騎兵不同於象兵,其速度極快,由於當時火器殺傷力和射擊距離以及換火藥時間上的限制,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也是無法抵御騎兵沖擊的。
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明軍終於找到了一套能夠有效克制蒙古騎兵的戰法,本人給明軍使用的這套戰法取了一個名字,叫“要你命三板斧戰斗系統”
首先必須承認,這個名字不是我首創的,而是取材於某搞笑電影中的“要你命 3000”武器,也許有的朋友看過這部電影,這個所謂的“要你命3000”武器是由西瓜刀,石灰粉,毒藥,繩子一系列工具組成,具體使用過程比較復雜,也很多樣,比如先灑石灰粉遮住對方眼睛,然後用西瓜刀砍,或是下毒等等。
我在這裡借鑒其名決不是為了搞笑,恰恰相反,我的態度是很認真的,因為在我看來這個“要你命3000”武器系統正好能夠借用來說明永樂時期明軍戰法的特點。
明軍的這個三板斧戰法是建立在三大營基礎上的,與“要你命3000”武器系統類似的是,明軍是對三大營軍事力量進行合理調配與組合,達到克制蒙古騎兵的目的。
所謂的要你命三板斧戰法的操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准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第一輪打擊,也就是第一斧頭。
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這就是明軍的第二斧頭。
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打擊,這也是明軍的最後一斧頭。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完整的戰斗系統,明軍使用火器壓制敵人騎兵推進挫其銳氣後,立刻發動反突擊,然後用步兵鞏固戰場(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步卒次之),這一系統的具體使用根據戰場條件的不同各異,其細節操作過程也要復雜得多,比如多兵種部隊的隊形轉換等,但其大致過程是相同的。
以沖擊力見長的蒙古騎兵就是敗在了明軍的這套戰術之下,無論多麼凶悍的騎兵也扛不住這三斧頭,這套“要你命三板斧戰斗系統”經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
...
...
...
三百多年後,一位矮個子開始使用與朱棣類似的戰法,他的戰術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先用大炮轟,再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這套戰法和朱棣時代的明軍戰法是比較類似的,正是憑借這套戰法,他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並最終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這位矮個子就是法國的拿破侖,他威震天下的資本正是他那獨特而富於機動性的炮騎結合戰術。
天才總是有某些共通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