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首頁 | 博客 | 書簽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dotspace
黑名單:KAPPA,NANDOU168,GOODGUY,onepen,freefire,freegc,aaaa6,ye2808, fsep
確認,薩爾滸,塞北江南,水果湖, 中獎前昔, 破法, 蝦扯蛋, 潘江, 單位線168

毛澤東愛講反話


 
 文章分類 
缺省  
 標題搜索 
 
 最新帖子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統計 
點擊: 74663
帖子數量: 158
開辟個人空間: 2013-10-04
最後更新: 2014-11-18
 RSS訂閱 
 
 
 
 
 

 
 

紅衛兵的打人與道歉 在北京1966年紅衛兵40天打死1772人

 
      文章內容

>>2013-09-03 02:46:34
 
1966年紅衛兵在北京40天打死1772人

 核心提示:而打過人者,或打人致殘致死者(據《北京日報》1980年12月20日報道,1966年8月至9月的40天裡,紅衛兵在北京一地即打死1772人),雖然也經受著心靈的煎熬,但若是真的站出來道歉,或許需要極大的道德勇氣。



 本文摘自:《同舟共進》2013年第4期,作者:趙勇,原題為:紅衛兵的打人與道歉


  讀邢小群老師的《我們曾歷經滄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裡面有訪談賀延光的部分。邢老師問:“文革”初批斗老師是不是你領頭?賀延光答,他沒有領頭參與批斗過老師,因為從外地轉到北京,年紀小,很自卑,對自己的班主任也有一種畏懼感。“紅衛兵開始興打人的時候,我是一個觀望者,既沒參與,也不知道制止。為什麼不制止?因為那是‘革命行動’”。而他分析自己沒參與打人,深層原因與父親的教育有關:“我父親在社會上剛亂的時候就警告過我,說: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一條是不虐待俘虜。現在社會這麼亂,有的紅衛兵打人,甚至打死人,這是違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我父親對我講別的道理,可能沒有用,但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起作用的。因為我從小就把當兵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對革命軍人的基本要求。所以打人的事我從沒參與過,這真的應該感謝我父親。”

  我對這段文字感興趣,是因為學期末時,清華大學的一位學生輾轉與我聯系,說要寫關於紅衛兵的期末論文,有兩個問題想對我做一訪談:一、為什麼紅衛兵打人?二、為什麼打人之後不道歉?本來我是沒有回答問題的資格的,因為我既沒當過紅衛兵,也沒對紅衛兵現象作過專門研究,但我還是回了封長郵件,陳述了我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的答復大體如下:打人在“文革”期間可能首先意味著“政治正確”,具有某種合法性,所以紅衛兵小將們面對他們的批斗對象,往往會訴諸武力。而這種局面的形成,很可能與長期的仇恨教育、斗爭哲學有關。眾所周知,以前奉行的是斗爭哲學,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而既然要斗,就要斗出一個結果,就會不擇手段。這種哲學從小學開始就進入到教育機制當中,成為一些課文的內容(如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等),從而讓“階級仇,民族恨”在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所以以我的推測,紅衛兵打人並不那麼簡單,這種行為應該是斗爭哲學和仇恨教育的肢體化反應。

  另一方面,暴力美學借助於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也對青少年構成了一種長期的熏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占領了他們的無意識領域。錢理群曾寫過《1948:天地玄黃》(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書,其中分析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中斗爭的場面,然後他又進一步指出:“群眾性的暴力,被描寫成革命的狂歡節,既是階級斗爭的極致,也是美的極致:作者所欣賞的正是這種強暴的美……”這種強暴的美既然已成新的美學原則,也就意味著暴力經過美學的包裝不但具有了合法性,而且具有了某種示范性和觀賞性。與此同時,暴力美學又借助於文學作品、電影、連環畫等媒介,開始向日常生活滲透,以致成了人們追求模仿的樣板。

  除此之外,我還談到了青春叛逆期的心理特點。當一個社會比較正常時,那種與父母較勁、向社會叫板的逆反心理還會約束在理性的河床裡,而不至於釀成災難。但當全社會都非理性起來之後,借助於這種社會氛圍,逆反心理不但會變成一種心理宣泄,而且還會得到某種保護。於是,在“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武裝下,打人便成了堂而皇之的事情。

  這位學生想讓我挖掘一下打人的深層原因,我想我也就只能挖掘到這種程度了。而與第一個問題相比,第二個問題卻不太好回答。我首先想到的是,打人之後道歉,其前提是他們能認識到此種舉動極端錯誤,如果不承認這是錯誤之舉,道歉也就無從談起。我之所以想到這一層,是因為張承志曾用日文寫作並出版過一部《紅衛兵時代》。關於這本書,他曾寫下如下文字:“我畢竟為紅衛兵——說到底這是我創造的一個詞匯,為紅衛兵運動中的青春和叛逆性質,堅決地實行了贊頌。”(《無援的思想》,華藝出版社1995年版)這意味著張承志在反思紅衛兵現象時主要是在肯定。這當然不是說他也在肯定“打人”正確,但問題是,如果一些人也像張承志那樣去正面評價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甚至有一種“青春無悔”的情感色彩,那麼道歉與否在他們那裡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其次,當真相大白之後,他們或許會覺得委屈,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也大都付出了沉重代價。這個代價不僅是荒廢了學業,而且因為後來的“上山下鄉”而受到變相的懲罰。法國學者潘鳴嘯在《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中指出:“降伏紅衛兵與重新大規模下放青年下鄉,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昭然若揭。下鄉運動包藏著鎮壓的殺機。這一點在官方報刊上從來沒有公開提及過,但許多紅衛兵都覺察出來了,有的是即時反應,有的是在農村待了一段時間以後才有所覺悟。”如果當年批過斗、打過人的紅衛兵意識到他們已被變相懲處,自己的負罪感或許就會減弱許多。

  如果排除以上兩種情況,打過人而不道歉的心理就會變得更加微妙復雜。打人者若幹年後但凡有了“良心發現”,便會意識到當年的“革命行動”既讓自己蒙羞,也讓自己負罪。道歉本來是減輕道德重負的一種方式,但道歉本身又使自己置身於光天化日之下,他們將因此從“匿名”的幽暗中走出,經受眾目睽睽的拷問。或許正是這種頗為矛盾的心理,使他們選擇了沉默。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已經有人打破了這種沉默。2010年6月,申小珂等8名紅衛兵學生寫道歉信,向當年北京外國語學校程璧老師“請罪”,一時成為話題。44年後,年過花甲的學生向86歲的老師道歉,輿論普遍認為是“帶了個好頭”。道歉者因此獲得了某種心靈自由,程璧老師回信中那句“你們也是受害者”,也讓許多人感動。然而,在這種皆大歡喜的背後,我依然看到了隱藏得更深的問題。細讀那兩封道歉信,申小珂當年雖是看管“黑幫”的“典獄長”,“但我沒有打過您,沒有折磨過您”,而只是言語“教訓”。而另一位學生胡濱則引申小珂另一封來信,說出了他率先道歉的原委:“‘只有犯錯不大的人,才好寫這信——壓力輕些。’(指他當過‘典獄長’,但沒有動手打過人)‘這種信只有我這樣的人寫最合適。’(解釋了為什麼他首先出面道歉)他說明為什麼他比動手打了人的紅衛兵容易懺悔,同時也不因為後者未曾道歉而自己也不做。”

  如此看來,這兩封道歉信之所以能寫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沒有動過粗、打過人。而打過人者,或打人致殘致死者(據《北京日報》1980年12月20日報道,1966年8月至9月的40天裡,紅衛兵在北京一地即打死1772人),雖然也經受著心靈的煎熬(申小珂在信中說:“一個在寧夏的同學給我來電話,說起當年在打姚淑禧教導主任的時候,他在旁邊踹了她一腳。這個同學在電話裡嚎啕大哭,十分後悔”),但若是真的站出來道歉,或許需要極大的道德勇氣。而現在看來,有這種勇氣的人少得可憐甚至幾近於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其中很可能涉及人性、道德乃至文化層面更幽深的部分,而這個問題要想說清楚,似乎更不容易。

  當然,我也想告訴這位同學,“紅衛兵打人”是個全稱判斷,我們也應該看到歷史大事件背後個體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比如,賀延光當過紅衛兵,卻沒打過人。雖然這種“沒打過”不是因為道德自律,而是因為那種特殊的“家教”,但無論如何,他沒有滑入負罪的深淵。如果當年的紅衛兵都有這種家庭教育,且這種教育能起一些作用,紅衛兵的“革命行動”也不至於走火入魔到那種程度。但問題是,當國將不國時,家風、家教、家規等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乃至蕩然無存。“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變成“大革文化命”,顯然就是從破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人倫秩序開始的。而賀延光能在那個時代心存敬畏,大概也算是一個特殊的個例吧。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dotspace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現在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復。

發表評論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網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