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首頁 | 博客 | 書簽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dotspace
黑名單:KAPPA,NANDOU168,GOODGUY,onepen,freefire,freegc,aaaa6,ye2808, fsep
確認,薩爾滸,塞北江南,水果湖, 中獎前昔, 破法, 蝦扯蛋, 潘江, 單位線168

毛澤東愛講反話


 
 文章分類 
缺省  
 標題搜索 
 
 最新帖子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統計 
點擊: 74669
帖子數量: 158
開辟個人空間: 2013-10-04
最後更新: 2014-11-18
 RSS訂閱 
 
 
 
 
 

 
 

加拿大華人的社會地位不是靠給解放軍帶路得來的

 
      文章內容

>>2013-09-24 21:58:15
 
一、 二戰前加拿大華人的社會地位

華人是在1858年弗雷澤河谷發現金礦後,開始源源不斷地湧入加拿大和當時尚未加入自治領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自由移民時期,華人入境較多,人口不斷增加。這一時期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廣東省,以三邑和四邑地區為主,大多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受教育程度極低。初期的華人移民除極少數商人、小店主外,絕大多數都是體力勞動者,主要從事淘金業,在白人廢棄的金礦區工作,另外還修築各種道路。後來淘金業衰落,華人職業開始多樣化,從事較為穩定的花果栽培、農業種植、零售及家庭仆傭等工作。他們的工資水平極低,一般來說,僅相當於白人工資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勞動時間卻很長,從事辛苦的季節性工作,並且通常工作在遠離居住地的地方[1](p. 35)。根據1885年加拿大皇家委員會的調查,華工平均每年只能掙得225加元的收入,除去130加元的衣食費用,24加元的房租,28加元的道路、醫療及其他費用,每年只能節省下來43加元。[2](p. 67)在自由移民時期,加拿大華人雖然受到主流社會的歧視與排斥,政治、經濟權利受到諸多限制,但仍然享有基本的人身與財產權利,可以自由進入加拿大,種族主義也相對平和。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加拿大排華傾向日益嚴重,1884年加皇家委員會開始調查華人問題並得出結論,華人移民必須受到限制。1885年自治領政府通過了《中國移民法案》,對華人移民征收50加元的人頭稅。此後隨著排華傾向日益加劇,人頭稅稅額一次次提高,最高竟增至500加元。 1923年加拿大國會廢黜了1885年以來征收人頭稅限制華人移民的政策,悍然通過了禁止華人入境的“華人移民法”,禁止除外交官員、商人和留學生之外的華人入境,也不准華人申請其親屬來加拿大團聚。[3](pp. 117-189) “華人移民法”共43條,被加拿大華人稱之為“四三苛例”,並將頒布法令的7月1日定為恥辱節。1923年移民法案是一個排華法案,也是加拿大歷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個民族而實施的移民法。直到1947年,加拿大政府為了政治、經濟和多元文化發展的需要,才廢除了這項執行長達24年之久的法令。
在限制與排斥華人移民時期,華人教育水平依然低下,職業結構單一,多為勞工。因為沒有政治權利,很少有人從事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同時還遭到一系列制度性歧視,加拿大各省及市政府先後通過了許多法令,建立起歧視華人的制度。不僅華人的工作權利受到限制,政治權利如入籍權、選舉權等也橫遭剝奪。華人成為加拿大境內的外國人,淪落為“二等僑民”。不僅如此,迫害華人的暴亂事件還屢屢發生。其中最主要的有1887-1896年的排華事件、納莫奈的反華事件和1907年溫哥華的反華暴亂。這些反華、排華的暴力事件,給華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4](pp. 389-390)
這就導致這一時期加拿大華人的處境非常悲慘。他們倍受歧視與排斥,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掙扎在貧困與死亡邊緣的社會最底層的人。這是華人在加拿大生存的最黑暗的年代,華人稱其為“難忘的黑色歲月”。但是能夠留下來的華人沒有屈服,他們憑著頑強與堅忍的民族性格,在異國的土地上苦苦爭斗,默默等待著歷史進程前行到晨曦初露的時刻。

二、 二戰後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的逐步提高

二戰成為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戰後華人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社會經濟狀況也不斷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利,並開始積極參與加國的政治和社會文化生活。
戰後加拿大華人的教育水平在整體上得到了較大提高,華人人均教育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各少數族裔平均受教育年數上位於前列,華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及比例也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加拿大華人中,有許多是來自香港、台灣及東南亞的移民,其中不少人是留學生或求學的青少年,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技術移民。他們在本國已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如1981年,加拿大15歲及以上的華人所受教育年限的調查表明,華人接受教育的平均年數為12.12年(而加拿大其他族裔的平均年數為11.56年),大學畢業的人數占17.5%(其他族裔的人數占7.9%),未完成大學教育的學生人數占11.3%,這兩項相加近30%,高於其他加拿大人的25.5%的比例。[5](p. 10icon_cool.gif
與教育水平的提高相適應,二戰後加拿大華人職業地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趨勢是體力勞動者的比例逐漸降低,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比例不斷增加,社會職業地位不斷提高。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華人職業結構的變化更大。1971年華人中從事專業與管理的人員占30%,到1981年這個比例上升至41.2%。這說明華人中技術人員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加拿大華人的社會職業地位不斷改善,趕上甚至已經超過了其他族裔。與加拿大其他族裔相比,華人中從事專業與管理類職業的比例為41.1%,其他族裔為39.4%,而從事技術性職業的華人為16.5%,稍遜於後者的20.1%。[6](p. 260)到1986年,在非農業領域從事自營職業的華人中,以零售商的比例最高,為26.9%,其次是旅館業,為25.2%。其他比例較高的行業,分別是醫療衛生業,占11.7%;企業管理業,占8.6%;機器制造業,占7.6%。[7](p. 191)又據1954—1984年對70,989華人的統計數字,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是專業人員,辦公室工作人員及推銷員占20.6%,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占53%。[8](pp. 120-121)
二戰後,隨著加拿大華人教育水平與職業地位的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1983年,普通職工最低工資標准為每小時3.65加元,每月薪水可達700—1000加元,每周工作五天;高級專業人員收入更高,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年收入少則4.5萬加元,多者達20萬加元。1981年,自己開業的華人醫生平均年收入為57,553加元,律師為44,660加元,會計師為35,976加元,工程師、建築師平均年收入為34,469加元。1981年華人教師平均年收入為21,988加元,大學教授、公共學校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屬於中上收入階層,年工資為2—8萬加元,個別超過10萬加元。[9](p. 22)
二戰中及戰後,加拿大華人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二戰後,加拿大及各省陸續廢除了臭名昭著的四三苛例,並廢除了諸如公民權、選舉權等方面對華人的法律限制。華人在法律上成為加拿大社會的平等一員,社會地位逐步提高,以前被剝奪的各項政治權利慢慢得以恢復,華人逐漸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傑出的政治人物。如1976—1988年6月華人被任命為參議員的有14人。[10](p. 23icon_cool.gif另外,維多利亞市在1971至1988年6月共有8名華人被授予榮譽市民。[10](p. 239)華人陸續取得選舉權為他們積極參政打下了基礎,從此他們開始參與到加拿大的社會政治生活中。華人參政人數日益增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既有1957年在溫哥華市當選的第一位華人國會議員鄭天華(Douglas Jung),又有1966年第一位華人市長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坎盧普斯(Kamloops)市的吳榮添(Peter Wing),還有1987年出任安大略省能源部部長的第一位華裔省級部長黃景培(Bob Wong)。
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華人參政更為踴躍,所擔任的官職也越來越高。其中最著名的是1988—1995年擔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的林思齊。他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華裔省督。林思齊是華人成功融於社會“主流”的典型。他以主動、謙恭而富有創造的姿態,樹立了多元文化的良好形象,得到加拿大社會的普遍肯定。正是由於他獻身社會所取得的精神成就,使得他在海內外華人界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在他退休的前一年獲得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頒發的“尊貴”COV勳章。這在加拿大歷任總督和省督中,尚屬首次。1993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裡士滿選區自由黨候選人陳卓愉以較大優勢當選為加拿大聯邦國會議員,並被克雷蒂安總理任命為負責亞洲與太平洋事務的國務部長。他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非土生的華裔國會議員和聯邦政府內閣第一位華裔部長。
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加拿大華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逐步改善以及對華人的制度性歧視逐漸被廢除,華人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中。華人的歷史也重新受到人們的尊重與肯定。許多唐人街在戰後復興起來,並實施了許多城市美化項目。1971年溫哥華唐人街被《考古與歷史遺址保護法》指定為特殊保護區。1975年,加拿大政府成立了“唐人街歷史遺跡規劃委員會”,以保護唐人街區域的歷史風貌和特征並與城市的有關部門協調執行該區域的相關政策和項目。加拿大官方也正式承認了華人在加拿大歷史與現實中的作用。特別是華工對修建西部鐵路的特殊貢獻,直到今天加拿大政府也認為:“毫無疑義,如果沒有華工的驚人努力,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是不可能於1885年完成的。”[9](p. 23)為了表彰華人修築太平洋鐵路的偉大功績,1981年10月,多倫多市議會在斯多巴丹那興建了一座高達35英尺的鐵路華工紀念碑,並刻碑文以示對華工築路功績的永志不忘。其文曰:“1880—1885年,1,7000多名中國廣東省的男工來到加拿大西部,參加了穿越洛基山危險地段的修建,……在築路過程中,4,000多人喪命,另有數千人在完工後飄零異鄉無法回國。他們在加拿大歷史上默默無聞,特立此碑以表紀念。”[9](p. 23) 1982年,加拿大歷史遺跡與紀念碑委員會又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耶魯豎立了一座銅質紀念碑,以懷念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碑文用英、法和華文三種文字寫成,它簡短的回顧了太平洋鐵路的修築史,在這個過程中“工作十分危險、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數百名華人死於事故和疾病。”[10](p. 121)
戰後加拿大華人的文化教育事業也繁榮發展起來。閱讀中文書報和看中文電視是華人重要的文化生活。在報刊方面,原有的一些報紙如1907年創辦的《大漢公報》一直持續到1992年才停辦。1922年多倫多復辦的《醒華日報》到90年代仍在發行。20世紀50、60年代後,華人報紙日益興旺,進入蓬勃發展時期,70-80年代在加出版的中文報紙有溫哥華的《大漢公報》、《僑聲日報》、《大眾報》、《新民國日報》、《多倫多商報》、《醒華日報》等。香港的《大公報》、《文匯報》、《明報》、《成報》、《新報》、《星島日報》、《中報》在加拿大發行美洲版,讀者比加拿大出版的中文報紙還要多。80年代中國大陸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廣州的《羊城晚報》和《南方日報》也在加拿大銷售,大大促進了華人對祖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動態的了解。1983年以來,在溫哥華有兩個華語電視台:一個是“華僑之夜”,每周播放6次,每次1-2小時;另一個是收費的“世界電視”,每日播放2-3小時,節目主要是香港的電視片和電影,偶而也播放中國大陸的電影和體育節目。1984年以後,華語收費電視遍及整個加拿大,華語廣播在溫哥華有“華僑之聲”和“輕歌喚早晨”兩台。二者除播放文娛節目外,還播放僑鄉動態、祖國大事、加拿大和香港新聞、股票行情以及生活節目。在溫哥華和多倫多都有中文書店,銷售香港出版的電視、電影畫報,期刊、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台灣和中國內地印的章回小說等。
50年代華文教育也日漸興盛。1950年陳匡民先生列出有校名的華文學校,在西部有11家,東部有1家,共有1,045名學生, 38名教員。人數最多的學校是溫哥華華僑公立小學,有230名學生,最少的是維多利亞禺山小學,僅有22人。[11](p. 433) 60年代,華文學校一度衰落。在60年代中期,全加只有中文學校18所,其中略具規模的只有溫哥華的華僑公立學校和文疆學校,維多利亞的華僑公立學校,多倫多、卡爾加裡和艾德蒙頓的華僑學校等,全加華僑學校入學人數不足2千人。70年代以來,隨著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和華人人數的不斷增加,華文教育的發展又加快起來。1993年安大略省教育局開辦了685個粵語班,學生1.4萬人。天主教會創辦了150個粵語班,學員共3,826人。教育局開辦的普通話班有49個,學生3,360人,而天主教會辦的普通話班也多達51個。[12](p. 122)
戰後,華人可以更多的參與到加拿大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來,並且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不但是華人自身努力的結果,而且同外界社會因素的變化息息相關。
三 、影響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變化的主導因素

二戰成為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戰後加拿大國內移民政策不斷松動、社會文化環境逐步寬松、土生華人群體日益壯大,這些無疑都對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對當時的世界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加拿大華人社會的變化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成為加國內華人社會地位變化的起點和誘因。
二戰中,加拿大華人踴躍參軍,共有600多人在軍隊服役,他們被派至英聯邦各國,直接參與反法西斯戰爭。他們中最為出色的12人,參加了 “特別部隊”,由英國軍官直接指揮,其中四人獲得了“勇敢參戰軍事勳章”的最高榮譽。不僅如此,華人還積極購買戰爭債券,從經濟上支持這場正義戰爭。加拿大政府戰時曾發行勝利公債,華人認購了1000多萬加元,平均每人認購將近220加元。維多利亞華僑占全加中國移民的10%,但認購的公債占華僑的20%,平均每人近500加元,當地政府曾5次予以嘉獎。[6](p. 225)
加拿大華人在二戰中所作的重大貢獻、日本軍國主義具有蠱惑性的宣傳以及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都推動著加拿大政府不得不開始改變對國內華人限制與排斥了幾十年的移民政策,逐步恢復他們的公民權利。1943年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金公開承認,1923年的“華人移民法”是一個錯誤。[13](p.192)二戰後加拿大各省也逐步廢除了1923年的移民法並恢復了華人的基本權利。
二戰後,世界與北美的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直接或間接地沖擊著戰前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思想意識,白人種族優越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已逐漸為人們所唾棄。
加拿大在20世紀60年代受到美國民權運動的影響,社會風氣日益民主化。自6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開始在加流行。多元文化主義意味著多種文化的平等共存,不存在其中一種文化居於統治或主導地位的問題。任何加拿大人(尤其是多數群體)都應當接受廣泛的人類差異,克服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和其他形式的歧視。1963年加拿大議會成立了皇家雙語委員會。1969年該委員會公布報告,強調加拿大少數族裔對加社會的貢獻,要求自由平等地對待少數族裔。作為對皇家雙語委員會建議的回應, 1971年10月8日,特魯多總理在眾議院宣布實行一項新的國家政策——多元文化主義。他明確指出,基於對民族多樣性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加拿大聯邦政府必須具有統一的民族文化政策。1988年加拿大政府又通過了《多元文化主義法》,它系統闡明了多元文化主義的主要思想、內容和實施方法。第一次以聯邦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加拿大多種文化社區對加社會的貢獻,提出政府有責任提高對這些社區作貢獻的公眾意識,促進它們的共同發展和全面參與社會事務。隨後,加拿大政府又設立了內閣級的多元文化部,由一名國務部長負責多元文化事務,並撥出專款用於鼓勵和幫助少數族裔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政策下,加拿大公共機構中的少數族裔代表日益增加,國家活動(節日慶典等)中少數民族文化開始處於顯著位。除了聯邦政府的文化項目外,各省政府也有各項財政投入,用於建造少數族裔社區中心,擴大用不同族裔語言提供公共服務的范圍。
據統計,到1990年加拿大華人已達7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5%。[14](pp. 147-160)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實施,為包括華人在內的各少數族裔社會地位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與保障。作為加拿大人口眾多的華裔,他們的生存與發展,自然會受到加社會的高度重視。
同時,移民政策的變化也是影響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政治因素。40年代以來,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幾乎與華人移民法的變化是同步的。華人移民政策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對華人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戰後移民政策歷經解禁放寬到平等進入的變化,華人社會地位也逐步提高,漸趨朝著成為加社會平等一員的方向發展。
在華人移民政策問題上,加拿大深受美國影響。1943年美國廢除排華法案,加拿大總理當即也在這一年公開承認:1923年的華人移民法是一個錯誤。隨後的1947年就加拿大廢除了華人移民法,給華人以公民權利,並且規定,凡是加入加拿大國籍的公民,可以申請妻子和未滿18歲的子女來加團聚。[15](p. 92) 1967年移民法對華人移民政策做了重大調整,實行計分制,即申請移居加拿大的人根據年齡、教育程度和職業來打分,按分數高低安排到加的時間。法案取消了種族與國別的限制,削弱了移民官員的權力,使移民政策具有較大的公正性。[15](pp. 405-406)同時,法令的實施,為華人進入專業技術領域,從而加入到中產階級的行列,提供了條件和可能。1978年,加拿大推行新的移民政策,將移民分為三類:家庭親屬移民、獨立移民和難民類移民,此種分類力圖兼顧人道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人道主義三個方面的要求。[16](pp.78-79.)這項移民政策的實施,使得80、90年代以來,大批港、台移民和大陸移民分別借由商業移民(或稱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的身份進入加拿大。這兩部分移民構成了加拿大華人知識階層和中產階級的主體。他們的到來,不僅對加拿大的金融和工商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有利於在加華人社會和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有利於爭取民族平等的權利。
20世紀以來,加拿大土生華人 逐漸增多,他們是第二、第三代移民,甚至是第四代子孫,已經是完全的加拿大公民,除了外表特征,已經融入到加國社會。他們不僅講著地道的英語,並且行為方式和思想價值觀念也已完全本土化。與華人移民相比,土生華人盡管也受到各種歧視與不公平待遇,但終究是加拿大公民,在教育、就業等方面所遭遇的阻力較小,易於在社會流動中提升自己的地位 ,因此比其他華人移民享有更多的權利。特別是二戰後初期,大批新移民還沒到來之前,土生華人地位凸顯,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決定華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
此外,加拿大土生華人也積極參與國家的社會生活,努力維護華人權益。1944年土生華人在溫哥華建立溫哥華華裔加拿大人聯盟。1945年他們向不列顛哥倫比亞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給予該省的華裔加拿大人選舉權”。該文件譴責強加到土生華人身上的種種政治與經濟限制,自豪地闡述了土生華人在戰爭中所作的巨大貢獻以及在文化移植和同化方面的進步,強烈主張“因為土生華人承擔著,高興地承擔著全部公民職責,因而他們有權享有所有的公民權。”[17](p. 44)另外,土生華人還成立了自己的社團組織,如由專業與商業人士組成的華裔退伍軍人會、唐人街之獅俱樂部、華人高爾夫球俱樂部、加拿大埃爾克斯慈善與保護秩序協會等,通過這些社會組織與主流社會加強聯系,並維護全體華人的權益。
二戰成為加拿大華人社會地位變化的重要轉折點。隨著時代的進步,戰後兩國的移民政策不斷松動,社會文化環境也日趨寬松,再加上新生力量——土生華人群體的崛起等,無疑都對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和奮斗,加拿大華人的社會地位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與提高,但是要想徹底消除種族歧視,華人真正融入加拿大主流社會,成為自由、平等的一員,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還會遭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阻撓,還不得不面對許多挫折與坎坷,還需要全體華人攜起手來,不懈的努力和爭取。


[作者簡介:] 高艷萍(1973—),女,河北文安縣人,河北廊坊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與加拿大史和國際關系史。

參考文獻:
1、 Kay J. Anderson. Vancouver’s Chinatown: Racial Discourse in Canada, 1875-1980[M].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Anthony B. Chan. Gold Mountain: 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 [M]. Vancouver: New Star Books, 1983.
3、 Wickberg Edgar, ed. From China to Canada: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Canada [M]. Toronto: Mcclelland and Stewart, 1982.
4、 李春輝、楊生茂主編.《美洲華僑華人史》[C].北京:東方出版社1990年版.
5、 Peter S. Li. “The Economic Lost of Racism to Chinese-Canadians”[A]. Canadian Ethnic Studies [J]. Vol.XIX, No.3, 1987.
6、 黃昆章、吳金平.《加拿大華僑華人史》[M].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Peter S. Li. “Self-employment and Its Economic Return for Visible Minorities in Canada”[A]. in New Approaches to Employee Management[Z]. Vol.2: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1994.
8、 Peter S. Li. “Ethnic Enterprises in Transition: Chinese Business in Richmond B.C., 1980-1990”[A]. Canadian Ethnic Studies [J]. Vol.24, No.1, 1992.
9、 黃啟臣.“粵籍華人在加拿大”[A]. 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J].1997年第2期.
10、 David Chuenyan Lai. Chinatowns: Towns Within Cities in Canada[M].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8.
11、 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Z]. 紐約華僑文化出版社1950年版.
12、 黃昆章.《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卷》[Z]. 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版.
13、 Stanislaw Andracki. Immigration of Orientals into Canad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M]. New York: Arno Press, 1978.
14、 黃昆章.《從葉落歸根到葉落生根——世界華人研究文集》[M]. 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Freda Hawkins. Canada and Immigratio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Concern [M]. Montreal: Me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16、 Freda Hawkins. Critical Years in Immigration: Canada and Australia Compared [M]. Montreal: Mcgill-Queen’s Press, 1991.
17、 Wing Chang Ng.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1945-1980: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and Power[M].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8.
   dotspace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獨癮
Re: 加拿大華人的社會地位不是靠給解放軍帶路得來的
簽名跟你頭像很搭 sf

2013-09-24 22:01:17 | 引用
無題
北美華人基本上沒有為自身的公民權益奮爭過。現有的權益是靠搭黑人兄弟的順風車得來的。沒有黑人的奮爭,華人只能在華埠裡洗碗燙衣褲。。。

2013-09-24 22:02:02 | 引用
法_語
dotspace
無題
法_語 寫道:
北美華人基本上沒有為自身的公民權益奮爭過。現有的權益是靠搭黑人兄弟的順風車得來的。沒有黑人的奮爭,華人只能在華埠裡洗碗燙衣褲。。。




俺覺得華人就是加拿大的黑人。

也是靠流血流汗贏來的尊重。

2013-09-24 22:08:58 | 引用
Re: 加拿大華人的社會地位不是靠給解放軍帶路得來的
獨癮 寫道:
簽名跟你頭像很搭 sf




多謝!

2013-09-24 22:10:01 | 引用
dotspace
fsep
無題
屁話,沒有強大的中國,你牙還在做餐館洗碗洗衣服礦工等,做洋人的走狗也不要你,你牙就是9等公民,說什麼權利自由,西溫也不讓你過去看看。

在中國長大,受的中國義務教育,現在給洋人舔屁股,把無恥當光榮,卑鄙之極

2013-09-24 22:39:28 | 引用
無題
fsep 寫道:
屁話,沒有強大的中國,你牙還在做餐館洗碗洗衣服礦工等,做洋人的走狗也不要你,你牙就是9等公民,說什麼權利自由,西溫也不讓你過去看看。
在中國長大,受的中國義務教育,現在給洋人舔屁股,把無恥當光榮,卑鄙之極




立此存照。



心口不一和人格分裂是你的特征, 你宣誓入籍加拿大的時候, 舔誰來著?


哦,你宣的是假誓啊? 大聲地說出來啊, 你宣的是假誓還是真誓啊?





“把無恥當光榮,卑鄙之極”, 問問你家的兒女,


你到底是宣誓效忠中國共產黨還是加拿大?



點名了:


@BEIDOU, @CanadianMonkey, @FKLZ, @fsep, @GU64, @KAPPA, @TEACHLZ, @NANDOU168, @onepen, @ye2808, @GOODGUY

@單位線, @改造輪子, @確認, @水果湖, @退輪保平安, @修理輪子, @薩爾滸,@塞北江南

2013-09-25 13:03:07 | 引用
dotspace
fsep
無題
dotspace 寫道:
法_語 寫道:
北美華人基本上沒有為自身的公民權益奮爭過。現有的權益是靠搭黑人兄弟的順風車得來的。沒有黑人的奮爭,華人只能在華埠裡洗碗燙衣褲。。。




俺覺得華人就是加拿大的黑人。

也是靠流血流汗贏來的尊重。


你是靠做走狗獻媚賣身舔屁股得來洋人的承認,但一定不會有尊重,一個靠罵自己祖國的人,去到那裡也不會有尊重。

2013-09-25 14:55:38 | 引用
無題
fsep 寫道:
dotspace 寫道:
法_語 寫道:
北美華人基本上沒有為自身的公民權益奮爭過。現有的權益是靠搭黑人兄弟的順風車得來的。沒有黑人的奮爭,華人只能在華埠裡洗碗燙衣褲。。。




俺覺得華人就是加拿大的黑人。

也是靠流血流汗贏來的尊重。


你是靠做走狗獻媚賣身舔屁股得來洋人的承認,但一定不會有尊重,一個靠罵自己祖國的人,去到那裡也不會有尊重。





人格分裂的共產黨員。

又要效忠共產黨,又要做加拿大人, 又要給共軍入侵加拿大帶路。


你就是你自己嘴裡的 ““把無恥當光榮,卑鄙之極” 的人。

2013-09-25 16:54:00 | 引用
dotspace
shawumao
無題
fsep 寫道:
屁話,沒有強大的中國,你牙還在做餐館洗碗洗衣服礦工等,做洋人的走狗也不要你,你牙就是9等公民,說什麼權利自由,西溫也不讓你過去看看。
在中國長大,受的中國義務教育,現在給洋人舔屁股,把無恥當光榮,卑鄙之極


強大的中國領你回國也要簽證.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哪有什麼教育? 都跑到北大荒去接受貧下中在教育.

2013-09-25 18:38:16 | 引用
無題
沒有新中國,沒有強大的後盾, 你什麼都不是. 最多在街上和黑人爭食.

2013-09-25 20:08:19 | 引用
天上的餡餅
上一頁123下一頁

發表評論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網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