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首页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温东小兵


 
 文章分类 
缺省  
 标题搜索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统计 
点击: 434296
帖子数量: 3658
开辟个人空间: 2013-11-07
最后更新: 2025-07-07
 RSS订阅 
 
 
 
 
 

 
 

中国人用英语取得对日交流优势,让日本人非常不满!

 
      文章内容

>>2025-07-07 23:01:44
 
🔴感觉就是“英语是我爸爸用来欺负我的,你怎么能用这么高贵的语言欺负我呢?”的感觉。
🔴还有就是“你们中国人怎么随随便便就随身携带或者让小孩子使用贵重物品?让我们日本人整天提心吊胆这样好吗?”
🔴把中国人不愿学习日本人对上位者点头哈腰对本地人阿谀奉承说成是“不愿融入日本人社会”
🔴还有借用“中国网友”的口吻批判,“对方不是英语差,是不想卷入麻烦而已”——你说得对,但为什么中国人说日语的时候你们日本人就不怕麻烦,中国人说英语你们就害怕麻烦呢?是不是太过于贱入骨髓了?[笑cry]

下为日媒报道全文,连模拟“中国网友”的话我都没删除:

“在日本要用英语跟日本人讲话”:部分中国移民在社交平台晒“英语优越”,背后原因令人意外

近年来,一些赴日中国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种特别的交流策略:“日本人英语不好,有语言自卑感,所以用英语沟通更能掌握主动权。”在部分人看来,不用中文或日语,而是选择用英语表达,尤其在发生纠纷时,可以让对方“退缩”或“顺从”。这一现象引发了日本和中国网友的热议,但其本质,或许并非语言本身,而是反映出某种价值观——通过“语言”建立心理上的优势地位。

“只要讲英语,日本人态度就会变”?
一些在日本定居或旅行的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在面对英语时容易紧张或退让,因此在沟通中使用英语能获得更多“尊重”或“主动”。这种想法尤其在发生摩擦或纠纷时更为明显,部分人甚至认为“英语就是权力的象征”。
这里并不讨论中日之间整体英语水平的高低,而是关注:为什么会有一部分人相信“用英语才能赢下沟通”?这背后不仅是语言技能的问题,更映射出中式文化与社会心理的深层次因素。

一段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的视频
最近,一位旅居东京的中国女性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段视频,讲述她儿子在某交响乐团排练时,乐器弓被一名日本孩子不慎弄断的经历。这把弓价值约30万日元。在与对方家长沟通时,她全程使用英语,并表示正是因为使用英语,才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劣势”,最终愿意全额赔偿。
她在视频中称:“如果用日语沟通,对方未必会那么快低头。正是因为用了英语,他们才感到劣势并愿意配合。”

真的是“英语力”胜出吗?
像这位女性一样,主张“通过英语压倒日本人”的言论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例如,有一名号称在日博士的男性拍摄视频称,自己曾苦学日语,却始终没有获得日本人的认可。后来他刻意一上来就用英语与日本人交流,对方便常常露出“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的态度,他认为这就建立起了“差异化优势”。

另一个在中日两国平台引起争议的视频中,一群中国游客在日式烤肉店里用英语点单,反复说店员听不懂,还嘲笑服务员,引发网友批评。
类似的言论还包括:“比起磕磕绊绊的日语,英语更能赢得日本人的重视;日本人对欧美文化有崇拜心理,对自己的发音没信心。”
这些说法,其核心并不在于“交流更顺畅”,而是某种心理上的“占上风”欲望。这种心理倾向,深植于中国社会对“上下级”“优劣势”的高度敏感之中。

中国社会中的“差异化”文化
英语在中国城市的基础教育中已有几十年历史,如今在大多数地区,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系统学习英语。不少家庭更是将英语能力视为“教养”和“智力”的象征。因此,一些人将语言视为身份和地位的标识。
然而,当英语被当作“控制对话和占据优势”的工具时,其作用已超越了语言本身,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这种逻辑并非日本独有,而是中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比较”文化——从头衔、收入、学历,到孩子的成绩,都习惯于与他人“分出高下”。
这种心理延续到海外,自然也会体现在跨文化的互动中。

“我不想和日本人打交道”
前述上传视频的女性还提到:“我平时不会与日本人交往,也不想交往。”她表示,此次事件发生后,对方孩子就不再来乐团排练了,“可能是被父母责骂后产生了抗拒。”
这种表态反映出一个问题:虽然身体住在日本,但她并未融入日本社会,也不打算接纳当地的社会常识和人际互动方式,而是将原有价值观完整带入,并试图影响或主导周围人的行为模式。

中国网友也有不同声音
不少中国网友对这类言论提出了批评:
“‘日本人被你的英语吓住了’这种想法也太自我感觉良好了吧?”
“对方不是英语差,是不想卷入麻烦而已。”
“住在日本却不学日语,只靠英语标榜自己,迟早会被孤立。”
“我在日本住了多年,日本人英语口语可能不强,但阅读能力很高,别低估他们的英语水平。”

也有人指出了事件本身的关键问题:“问题不是语言,而是她居然让孩子带着一把30万日元的弓去排练。日本家长通常不会给孩子配这种高价物品,即便真的带了,一旦出了事,也会主动承担一部分责任。对方家长不愿再来,是怕惹麻烦,不愿再跟这种人打交道。”

如何实现真正的共生?
当前,赴日中国人持续增长,尤其“经营・管理”签证的持有者众多,通常会携带家属移居日本。这意味着即便有人声称“不想与日本社会打交道”,但现实中在学校、社区等日常生活场景中,互动不可避免。
从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国邻居、同班同学也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彼此难以回避。
当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相遇,摩擦难以避免。如果个体继续用“自己的常识”评判和施压他人,就可能被对方视为“失礼”或“难相处”。
未来,在多元共处的社会中,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强调谁的价值观更“高”,而是如何建立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互动规则。这既需要制度上的安排,也离不开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沟通与理解。
   温东小兵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温东小兵
Untitled
这个是今天的笑点之二。


笑点之一比这个更不可描述。


呵呵呵!

2025-07-07 23:03:48 | 引用

发表评论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免费注册, 或者点击此处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