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首页 | 博客 | 相册 | 书签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HOUSEOWNNER


 
 文章分类 
上传  
 标题搜索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统计 
点击: 33639
帖子数量: 34
开辟个人空间: 2015-05-15
最后更新: 2025-08-24
 RSS订阅 
 
 
 
 
 

 
 

屡碰造假红线 我们能从日本学术造假中借鉴什么?ZT

 
      文章内容

>>2018-01-25 11:59:06
 
屡碰造假红线 我们能从日本学术造假中学些什么?

2018年01月26日 03:13 来源:科技日报 
视频:日本细胞研究所被曝论文造假  来源:央视网

  压力让科研人员屡碰造假红线
  我们能从日本学术造假事件中学些什么
  本报记者 操秀英
  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该所研究人员山水康平在2017年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存在造假行为,并公布调查结果。该研究所所长、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为此致歉。据称,山中伸弥表示不排除辞去所长职务的可能。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篇论文中有11个图表(包括6个主图表和5个补充图表)信息存在编造或篡改问题。山水康平承认自己的不当行为,称这么做“是为了让论文看上去更好看”。
  从时任首尔大学教授的黄禹锡到理化学研究所“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再到东京大学教授渡边嘉典,近年来日本学术造假事件中的当事人都被严厉惩罚。这些案例一次次给科研人敲响警钟。为何还有人在刀尖上跳舞?
  “主要还是发表论文的压力吧,尤其是一些热点领域,对论文的速度和数据质量要求较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细胞研究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术造假是个全球性问题。”
  确如他所言,学术造假就像考试作弊,早已有之且长期存在。早在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发现N射线”的闹剧,就是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伪造案例。
  “科研圈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其他行业存在的问题科研领域都有,包括造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25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术造假主要因为科研压力,包括职位要求与竞争、科技资源投入两方面。”
  他具体解释道,各单位的岗位有限,需靠竞争取得,且研究人员在任期内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也会有较大压力。同时,“各国在热点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你拿到的经费越多,压力也越大”。
  因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等功能,诱导多能干细胞被视为再生医疗的“万能细胞”。日本政府将再生医疗等尖端医疗技术作为“新经济成长战略”的重要支柱。2013年,日本政府曾表示将在今后10年内对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投入约1100亿日元(约合63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据报道,日本大阪大学副教授中村征树也认为,全社会对该领域研究的期望值特别高,山水康平等人可能是为了回应这种期待而篡改了数据。
  “但这些理由都不能让造假被原谅,不是说无法杜绝就放任自流,这就像犯罪现象永远存在,但不能没有法律和警察。”段伟文说,正是日本完善的学术造假处理机制,才让诸多事件得以曝光,“其实并没有损害日本科研界在国际上的整体声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挽回了同行的信任。”
  正因此,他认为,我国必须下决心建立切实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和问责机制。“近几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段伟文说,“很多事情还是不了了之。”
  “可能是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在潜意识里容易将政府当作科技事业的家长,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把学术造假和政治、国家形象联系起来,这其实是让科技主管部门背负了更重包袱,不敢放手处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段伟文认为,应更多将这类事情交给所在单位处理,而不是由科技主管部门来出面,让学术的回归学术。
  “中国到了必须重视这件事的时候了,要改变观念,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科研不端事件的处理机制,做到每件事情有交代,这才是负责任的创新大国该做的事情。”段伟文强调。
  这也是科研人员的心声。“中国研究者的论文会受到更为严苛的审稿程序,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信任可能是主要因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物学研究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事实上,在报道此前一次涉及中国科研人员的大规模撤稿事件时,《华尔街日报》曾评论,科研不端是个全球性问题,但相比其他国家类似事件,中国科研人员不端行为成为全球新闻时,中国科学界整体声誉会受到更多损害,“这显然不公平,因而更显整治学术不端的重要性”。
  (科技日报北京1月25日电)
   HOUSEOWNNER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现在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复。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