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的聊斋
空间首页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我们稀罕的手艺,哪里能看见? 

2020-08-04 21:46:29
>>文章内容
原创:三联生活周刊


0/1

一副古画引出的疑问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市担婴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嵩的名作。只见画中一名老货郎,挑着沉甸甸的各色商品,在清爽的秋日下摇着蛇皮拨浪鼓,招徕买主。古柳萧疏处,村妇轻快的讨价声,顽童兴奋的喊叫声,仿佛打破了这片乡野的宁静。



南宋 李嵩 市担婴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细看局部,会发现货郎扁担上、身上铺陈满了各式玩意儿:既有茶具、杯盏、木桶、针线包、草帽、扇子、灯笼、号角等日用品,也有木叉、斗笠、锯子、锄头等生产用具,还有风筝、葫芦、弓箭、小旗、噗噗灯、不倒翁、鳄鱼玩偶等儿童玩具,更有花灯笼、扇子等饰品。画上款识显示,足足有“五百件”之多。







细看《市担婴戏图》,画家还给部分货品标注了名称,如“山东黄米酒”、“酸醋”、“攻医牛马小儿”、“旦淄形吼是、莫瑶紊前呈”......

细心的画家还给部分货品标注了名称,如“仙经、文字、攻医牛马小儿、旦淄形吼是、莫瑶紊前呈”,不胜枚举。除了“山东黄米酒、酸醋”,贩卖的到底是什么,今大多已不可考,但想必凝聚了古代工坊不少人力物力。难怪这一担“流动购物车”开到村头,立马受到“剁手党”的追捧。

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些手作的玩意:学校门口驼背吹的五毛钱一个的小糖人,奶奶夏天用蓖麻子自制的红糖冰粉,隔壁老爷爷为孩子们打磨的木头驳壳枪……当时看到它们的兴奋劲儿,不就和画中的孩童一个样吗?



人们对“老物件”往往抱有一种朴素的情感。所谓“睹物思人”,这些物件本身就是我们成长记忆中的催化剂。但它们背后的手艺,考据学家如能做一个科学统计,想必也是有趣的:哪些早已失传?哪些悄然隐退?还有哪些换个“马甲”,重新粉墨登场?

0/2

“野生散养”的民间手艺

为何招人爱?

非遗学者田青曾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上古的艺术是不分家的,一唱就得跳,现在却越分越细。在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所有的文学都是靠音乐来记载的,“现在是搞音乐的只管音乐,搞文学的只作文学,所以搞得现在好像搞音乐的没文化,念书的又没灵性了。”



古老技艺,与生活也不分家。

每一门手艺,都蕴含着口口相传的秘密:从制肥与耕作的诀窍,节气与农事的关系,到花鸟图案的寓意,万物有灵的信仰……我们乐于在网上刷屏、分享民间的传统手艺,是因为它们带给我们的丰富立体的质感。这正是工业化时代精细分工难以企及的。





李子柒,中国内地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

前段时间,YouTube上大火的李子柒引发网上热议。她和她的团队制作的视频看似“普通”,举凡弹棉花、榨茶油、割猪草、筛糠子、下灶台等“田园手艺”,却引来1160万拥趸。木匠“阿木爷爷”一个造木拱桥的视频,纯手工的卯榫绝活,为他在海外社交媒体收获了4200多万次的观看。

这些镜头呈现出“野生散养”的味道,拍的是民间手艺,营造的实际是“烟火气”的生活。有网民评论说,在高强度碎片化生活的当下,看了既放空,又充实。

生活是“活”的。传统工艺类非遗并非老气横秋的古董,它可以随着时代变化保持活力。





郎佳子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的他,开始在作品中融入当下更新、更潮流的元素

活跃在快手的“95后”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打小就跟着家里学捏面人,他的爷爷、爸爸的成名作是《司马光砸缸》《出殡》《玉米·蝈蝈》等传统题材,到他手上,开始融入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元素——卡通面人、NBA球鞋、“葛优瘫”——这些作品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他成了一名“网红手艺人”。和同龄男孩一样,郎佳子彧喜欢打篮球、看动漫、玩音乐,他说,“我在传统的规矩中创造自由”。

可以说,之所以“野生散养”的手艺招人爱,是因为本质上民间的烟火气,和时代的元气击中了我们的内心。

0/3

互联网的风口

生于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的邰金文,从小听着外公叮叮当当敲打银器的声音长大。2015年从苏州工艺美院毕业后,他返乡从事银饰设计制作,如今担任贵州苗妹银饰博物馆银饰加工厂厂长。

邰金文的“路子”很广:既生产销售10元一枚的银戒指,也高端定制加工5、6万一套的大银壶。带来主要利润的“通货”,是投放到各省旅游景区的银碗,出货最好的是“龙凤呈祥”“花开富贵”图案。厂里绝大部分靠人工,生意好的时候,资深雕刻师每月能拿到一两万块钱。





邰金文,苗族银饰“非遗”青年艺术家。在7月23日的快手非遗学院第一期苏工美专场中,他在直播中讲述了苗族錾刻工艺的工序,内涵以及蕴含的民族文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的工厂不太好过。“工人从36人减少到23人”,邰金文告诉我,年轻人刚过来,每月拿个两千块钱,“半年还看不到希望,就走了。”不过,每天晚饭后,他仍然坚持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师傅教大家学手艺,有时自己也手把手教,都是免费的。他说,这样是为了留住人。

和当地“传男不传女”“只传嫡亲”的传统银匠铺相比,邰金文认为工厂实际上扩大了银饰制作的传承范围。也有一些厂里请来的身怀“绝技”的老银匠,“你走到老师傅面前他就放手不刻了,宁肯绝活自己带进棺材也不愿传给外人”,邰金文说,这一点很让人遗憾。



眼下要紧的还是找出路。有人让他试试网上直播、开店,但他不太看好。“我28岁了,一天到晚忙着抓厂里生产,自己其实对网络还不太玩得转”,邰金文说,银饰品属于奢侈品,网上需求究竟有多大,自己“心里没底”。



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算是邰金文的“老校长”,他辗转云贵川从事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已有10年。在他看来,非遗传承人最缺的,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创意设计与市场的判断。

“因为(互联网)肯定是一个非常快捷的渠道”,赵罡说,以前非遗传承人做宣传,需要拍纪录片,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博览会,“但都有一个影响力范围的限制,还必须去到现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一切都变得非常平面,地域、交通、经费、人群身份的限制没有了。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范周则认为,目前在传播领域出现的种种“导向偏差”,无形中给非遗传播工作设置了障碍。只有打破非遗传播地域上“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性,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加强跨区域传播,强化非遗资源整合,才能使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中。

邰金文承认,网络现在正是“风口”,自己是愿意积极尝试的。他最关心的是,厂里的银饰作品如何能在网上积聚人气流量。“这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撑,包括给作品拍照的、打理店铺的、网络推广的,现在这些自己厂里都没有”,他说。

通过“互联网+”对五湖四海的民间手艺人进行赋能,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乃至融合,也就有了更多遐想空间。
maohu | 点击: 0 | 评论: 1 | 分类: 缺省 | 论坛: 天下收藏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maohu
无题
0/4

泥人张与泥巴哥之间

相比处于观望状态的邰金文,泥塑艺人“泥巴哥”(腾哥)算是一个老练的“另类网红”。他的泥塑作品,大多以能“飞”、能“跑”、能“打”的影视大片形式在视频社交平台上出现。根据快手数据显示,他的粉丝有280余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70万次,平均播放量达162万次,位居快手平台“设计”类达人第四。



泥巴哥的作品,往往都是将剧情与泥塑作品相结合,别有创意,吸引了很多快手用户的关注

泥巴哥奶奶的娘家鹤壁杨玘屯村素有“中华泥塑第一村”的美声,村子东边盛产一种黄胶泥,是黄河水经年沉淀而成,跟普通胶泥不一样。泥巴哥从小受奶奶熏陶,捏得一手好“泥咕咕”(泥塑)。在2017年时,泥巴哥在外打工不小心将脚扭伤,回老家养伤期间刚好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快手和当地政府要合作推广非遗项目,于是泥巴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快手上发布了第一个作品“拖拉机”,短短11秒钟的视频,第二天清早起来一看,视频竟获得200万点击。





泥巴哥在快手非遗学院第一期苏工美专场直播中,向观众讲述了他是如何在快手实现人生的逆袭

民间艺术有市场就存活,没有市场就消亡。泥巴哥在快手上,逐渐摸索出一个“变现模式”。

2018年至今,他通过快手等平台线上卖出去家乡艺人的泥塑作品超过10万件,营业额达120多万元。在今年6月6日的直播中,他又帮助家乡100多位泥塑艺人“带货”,一口气卖出900多份订单。

泥巴哥说,大多数泥塑老手艺人主要是靠泥咕咕获取收入,网上直播,一场就七八百、千把块钱,但对于老手艺人一年只能卖1000元左右来说,这种合作模式带给他们的“红利”已经很不少了。



快手平台引入的非遗项目所运营的新型方式,不仅面向网民精准“激活”了对传统民间工艺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打造出一个非遗从文化到经济的“变现”模型。清代道光年间的天津张明山的家庭作坊泥塑“技艺高深,触手成像”,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泥人张”。我们不妨拿互联网上的泥巴哥,与100多年前的泥人张作一个对比:

“活动半径”:作坊周边几十里VS互联网海内外

“受众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为主VS 音视频传播、线上“无缝隙”传播

“模式”:一个家族作坊VS 1+1000人“带货”

“交易高峰”:农贸集市逢一、逢十VS正月、网上购物季……

泥巴哥与泥人张之间,隔着的是互联网对传统手工艺带来的巨大赋能效应。

快手向入驻手艺人提供的产品服务体系令泥巴哥印象深刻。“我感觉快手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平台”,泥巴哥说,像直播间里的小黄车链接、账号下方的快手小店等,“平台的包容性会更强一些”,给了众多非遗传承人一个商业“变现”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有了“大数据”“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新技术新模式的赋能,古老手艺本身的文化创造力得以激活、绽放。

7月,在国内首家线上非遗培训学院“快手非遗学院”的一场培训活动中,大约有20万人左右在线收看泥巴哥的讲解培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问:腾哥,你能不能做一个什么场景?

有粉丝说做洒水车的,有建议做传统场景的。其中一个留言说,希望做小时候嘣的爆米花,想感受感受童年时的美好。“我想到那个场景,然后就做了”,泥巴哥说。线上教大家捏的是“泥咕咕”,实则弥补了文化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知识“缝隙”,让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得以传播与延续。

我想直播那一刻,是既有“温度”,又有“文化”的。

0/5

非遗的棋局:

下“慢”,下“活”

媒体报道显示,近两年来多个头部短视频平台,纷纷加大对“非遗”类短视频的扶持力度。以快手为例,2019年快手发起“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在全国范围发掘扎根乡土的非遗传承人;如今快手拥有超过1050万非遗类短视频创作者,每3秒钟就诞生1条非遗主题相关的视频。

△ 点击视频△

了解国内首个线上非遗学院-快手非遗学院

在中国14亿多的人口之下,快手的月活用户量超过了1/3,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里的“隐秘的角落”紧紧连接,将生活里的烟火气与民间琐碎直接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而这也是为什么快手会聚拢庞大的非遗传承人和各类手艺人的原因。

赵罡说自己手机上下载了热门的几款短视频App,“刷”了两年下来,最让他担忧的还是非遗的影响力。“可能因为要短、要快、要吸引眼球,(非遗)要得到大量广泛的关注,也还是不太容易,”赵罡直言,“美食领域的非遗肯定得到关注最多,因为还是跟生活的连接会多一些。”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学者匡野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印证了这个说法。统计发现,在互联网上,非遗类短视频评论量、转发量远远低于获赞量。匡野认为,当下的非遗传播实际上只达到了“浅层”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观看这类短视频主要还是出于猎奇心理,指尖走马观花式的扫过之后,往往会选择“跳出”(离开),最多点个赞,一般不会进行更深入的后续互动。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在线下辐射的年轻受众也在不断减少,变现越来越难。为数不少的民间手艺爱好者、传统技艺制作的入门者反映,他们“找不到门路”,自己的知识谱系“不解渴”、有些绝活经验又“够不到”。如何让这些群体更深入地参与到非遗传播中,进而产生情感和行为变化,成为目前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一大瓶颈。而快手非遗学院正是意识到了如今传统文化传播的“瓶颈”,在课程设置中,将知识文化到线上商业传播理论一一覆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路”。

7月下旬,银饰加工厂厂长邰金文受邀在“快手非遗学院”的线上直播授课,“学员”以非遗手艺人和圈内人居多。第一次对着手机,他一开始感到很不适应,两个小时下来,连称“自己没讲好”,介绍银饰品制作工艺还不够聚焦。

“我要是学员的话,最希望听到别人讲‘绝活’,比如熔银的过程中,硼砂该加多少克?怎样防止熔银过程中银子起泡?废银处理有哪些技巧?”邰金文对直播授课还有些意犹未尽。



快手非遗学院第一期·苏工美专场内容

这是快手在7月22日至24日线上开设“非遗学院”的第一期课程之一。在为期三天的直播授课中,安排了不少非遗专家、“网红手艺人”对非遗知识进行介绍、分享传承人的经验。快手“非遗学院”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将联合全国10所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邀请100位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名人为授课导师,全年开课100场以上。

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将教会更多民间手艺人如何玩转平台、如何打造爆款视频、如何掌握快手网红的必备技能。换言之,要让作品先“更好看”,再“更好卖”。

在赵罡看来,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有了非遗学院的课程直播,更多处于偏远地区的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桎梏,在线上接收到高质量的培训。





赵罡,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他在快手非遗学院第一期课程中讲述了,手工艺品的互联网之路:传统手工艺如何涅槃重生,绽放出新的生命力量

“我们的手工艺人要成长,要发展,不管他是刚刚进入短视频领域的,还是已经成为头部主播的,他们实际上都需要比较系统的非遗保护等知识来武装自己”,赵罡说道。

中国传统手工艺已积累发展数千年。截至2018年,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372项,39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九大曾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好的工艺与文化得以传承。而9岁的快手,正在复兴非遗的历史棋局中,默默落子布局。



快手非遗学院这一招“棋”,正是要不断拓宽、挖深非遗的传播渠道,让民间手艺人们更好把握网络时代的新机会,盘活、重塑他们的生存经营模式。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这招“棋”得保持水磨工夫的耐心。在推动非遗技艺从“边缘化”走向网络注意力中心的过程中,多少会付出流量、推广等短期成本代价。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民间艺人大多是灵活就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构成的群体,体量不大,对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比较敏感,生态链条的形成有一个逐渐涵养的过程,快手非遗学院更需要精心孵化、悉心引导。

落子慢下来、稳下来以后,全局也就下“活”了。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超过90%的非遗技艺在快手平台上持续活跃。在这里,文化传承不止于知识体系的输出,而是让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们在以快手为依托的互联网平台找到更宽阔的舞台,同时也赋予手工艺品更多元的商业市场。显然,快手非遗学院正朝着“传承传统手艺,成就非遗手艺人,并让手工艺品引领新潮流”的目标持续发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肆意生长,热爱无休。



在快手非遗学院,传承文化,成就自我,收获未来。



(部分图片来自快手、视觉中国、互联网)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高效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宋嘉慧

作者:木山

文献参考:

[1] 张嘉樽(Chia-Zun Chang):《从<市担婴戏>中货郎担上货物探讨货郎的多重身份》,书画艺术学刊 14期 (2013 / 07 / 01) , P389 - 415

[2] 刘红庆:《佛心学侠——田青和他所可以改变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第173页。

2020-08-04 21:47:29 | 引用

发表评论

文章分类
缺省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统计
点击: 8540982
帖子数量: 89027
开辟个人空间: 2013-03-28
最后更新: 2022-06-02

RSS订阅
 
 
 
 
 

   http://vancouverren.com/Space/u=maohu/lang=schinese.html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