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瓷的時代與中國“五大名窯”

文章內容

  2012-07-08 22:10:25
“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鍾,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在此十一、十二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這段話出自現代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史學名作《中國大歷史》,高度概括了宋代的歷史面貌。

  

  宋代無疑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經歷了北宋、南宋兩個階段,歷時共320年,無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在唐朝的基礎上蓬勃發展,就總體而言高於唐代。

  

  說到宋代商業的繁榮景象,人們通常會想到以一幅偉大的繪畫作品——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來說明。這幅繪在絹上的長卷描畫了當時國都汴梁的極盛景象,全卷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是表現由鄉村到城市鬧市區的全景圖,各節的時間不同。右端開卷處有鄉下人趕著載有菜蔬的驢子上市,樹頂透著朝霧,光景是早上;左端則像是一場戲的謝幕,黃昏來臨,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准備收攤回家。在畫卷上有各色人物五百余,衣著不同,神色各異。畫中有城門、十字街頭、大街小巷,街邊有人以攤擔叫賣,也有高至三層的商鋪、旅舍,各式酒肆、茶坊、食店散布於大街小巷。市中心還有一座拱橋連接汴河兩岸,河道中有游船、貨船二十余。從物質生活上講,12世紀的中國無疑已領先於世界各國。

  

  有文獻記載,在北宋末年的開封城,“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去鬧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即便是在小市鎮,酒肆茶坊也不可或缺,另外,村市邸店往往兼營飲食。宋人較普遍的是一日三餐,古時席地飲食的習俗,到宋時已完全改變;在烹飪技術上,宋人使用水、油以及各種作料的烹飪,如煮、蒸、炒、煎、炸、膾、炙等,大體已與今人相似。達官顯貴們的豪華宴席相當講究排場,奢靡之風盛行,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最高級的廚娘,連官至知府也無力雇傭,足見高級宴饗的昂貴。茶和酒是宋時最重要的飲料,即使在社會底層,飲茶也成為重要的交際手段;而社會各階層飲酒之風都很盛,許多達官貴人家中都有自釀的好酒。飲食業的發展,帶動了對日用器皿的大量需求,比如,宋酒相當普遍地使用瓶裝,而煎茶、飲茶講究用不同的陶具瓷器,宴會酒席更有專人負責杯盞碗碟的傳送——這些無疑都促進了宋代陶瓷業的迅速發展。

  

  

  在審美層面對宋代陶瓷藝術產生深刻影響的,則不能不談宋代對於中國思想文化史有著獨特貢獻的“儒學的復興”——宋朝皇帝有養士之風,以至在“士大夫”階層逐漸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新思想新精神蓬勃四起,他們將儒家的倫理道德置於佛家、道家的宇宙觀之上,認為宇宙之運行包含著無數的因果關系,人類的行為當與自然法則(他們稱為“天理”)相符。一種自覺精神也在士大夫社會漸漸萌生——“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成為了一種時代精神,進而為以後中國儒生正直守節操的集體人格樹立了精神原則。在宋代文人階層的精神氣質影響下產生出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就是“主靜”和“主敬”;在審美層面,則專注於無形的生命體驗,展開了一種純精神性的探索。宋代的藝術重新回到表現自然的世界,在靜穆、枯寂中體驗自然內在的韻律,超越了以滿足感官愉悅而經營聲色的華麗漂亮,反對人為的雕琢藻繪之工,追求自然天成,以發纖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為最高境界。這種審美追求在宋代的瓷器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火藥、指南針、活版印刷術等偉大發明標志著宋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制瓷業進入了一個“瓷的時代”——新興窯場如雨後春筍遍布各地,無論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釉下加彩瓷器,工藝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在造型、紋飾及胎釉等各方面都有許多創新。宋代瓷器以其簡潔秀美的造型、引人遐思的釉色、變化萬千的結晶和片紋見稱於世,可以說在形態、色彩、紋理乃至光亮的表現上都達到了科學技術與工藝美術的高峰。而所謂的“五大名窯”——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點擊: 0 | 評論: 0 | 分類: 缺省 | 論壇: 悠悠華夏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現在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