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兩代人的溫暖和治愈
發生在同一屋簷下
生活中,年輕人都在逃避。
節目裡,強行把兩代人放到了一起,就像一個“楚門的世界”。
你我都是觀察者,有人好奇,有人期待,有人在思考。
最後,撫平年輕人的不安和忐忑,打破溝通壁壘的,還是老人們。
看穿了拉宏桑吃完飯後的尷尬,劉雪華會輕聲說道:“回房休息吧”,也一直反復叮囑,“把這當家,怎麼舒服怎麼來”。
知道拉宏桑不開心,會認真地找她談心,告訴她,不用迎合任何人,做你真實的自己。
盡管看出不懂茶的阿雷,買到的普洱品質一般。
可朱爺爺會暖心地說,“進口”孫子的這份心,很珍貴。
或許對於他,從來沒有喝過低於1000塊的普洱。
但他還是轉身把“孫子”的茶小心收起來,倒進罐子裡,「下次嘗嘗」。
在老人的豁達和通透裡,年輕人漸漸打開了自我。
當拉宏桑主動邀請劉雪華一起看自己的視頻,對於UP主來說,這簡直就是公開處刑。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這麼做了。
拉宏桑還主動說要做一頓飯,哪怕有點炸廚房的嫌疑。
阿雷收到爺爺珍藏的手表,被告知這是中國人的禮尚往來,開心到飛起。
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旦願意在同一個屋簷下,互相分享和溝通,你會發現他們是在彼此治愈,彼此溫暖。
哪怕,幾天前,大家還是陌生人。
最令我感動的是,Miya 和朱爺爺的故事。
她是朱爺爺口中的“孫女(並非親生)”,還未出場,就被爺爺誇得合不攏嘴。
「唱歌好、跳舞好,長得漂亮,非常優秀」,儼然親爺爺的驕傲姿態。
Miya和爺爺的相遇,是在餐廳。
「我看到他坐在那裡,一下就想了帶我長大已去世的爺爺,鼓起勇氣去和他打招呼,只想讓爺爺的記憶,在我的生活裡,還留一點回響」,Miya解釋道。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次年輕人的主動,讓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我們常約在咖啡廳,一起聊天」,而這份陪伴,成為了照進爺爺生活的一束光。
心理學家張怡筠說,當我們因為生活,因為種種,不能陪在老人身邊時。
那麼,不要太冷漠,不要吝嗇,請給你身邊的老人,多一份溫暖。
哪怕只是一個問候,一個微笑,一次指路,或是一次攙扶......
“我們做這些,其實也是希望,遠在家鄉的親人,可以被同樣的照顧和對待。”
走在街上,碰到熟人,朱爺爺會自豪地介紹,這是我的進口孫子,和家裡的孫女。
為了讓朱爺爺開心,Miya和阿雷制定了很多計劃。
“帶爺爺去看他孫女吧...”“帶爺爺再回一次百樂門吧...”。
最後他們去拍了一組照片。
他們想讓爺爺去度假,想讓他回到年輕時颯爽的自己。
給爺爺買了海島度假風的花襯衫,雖然嘴上說著花裡胡哨,可心裡樂開了花。
然後換上西裝,打上領結,到餐廳演繹一場“上海風雲”。
那一天,上海的陽光那麼好。
他們陪著這個89歲的老人,瘋狂了一次。
04
別對老人漠視
他們才是時代的注腳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
一位老人摔倒在地,無奈的高喊,誰可以扶她一把。
她反復哀求、強調,自己不會騙人。
是年輕人不夠善良嗎?不是。
是老人,都那麼壞嗎?當然更不是。
如果,所有的老人,都要在腦門上寫著,「我不訛人」四個大字,才能得到一次善意,那是整個社會最大的悲哀。
根據統計,我國老齡人口數量世界第一,老齡化的速度世界第一。
而另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在我國,空巢老人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60%,其中達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療的占到10%至20%。
何止上海一座城啊。
哈爾濱60歲以上老年人在170萬人,71%是空巢老人,空巢率全國最高。
第二名是西安,其次是太原、成都、合肥、長沙,空巢老人率都在50%左右。
在空巢老人中,獨居老人是更為艱難和弱勢的群體。
中國大約有3000萬獨居老人,和劉雪華一樣,他們最害怕是在家摔倒,沒有人會知道。
他們害怕孤獨的死去,沒有人知道。
好在,社會在努力了。
去年,一項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舉措。
消解了很多老人被時代遺忘的焦慮感。
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一批獨居老人,率先安上智能水表。
此外,還有智能門磁、智能煙感......都將眼光聚焦到了獨居老人。
我們可以用數字時代,逐漸鋪開那份缺失的關愛。
但是。
放在每一個你我身上。
別讓獨守時間的他們,等不到一個電話,等不到你回一次家。
傾聽與溝通,比任何昂貴的補品、營養品,都管用。
今天重陽節
記得給他們打個電話
願所有老人安康!
· END ·
【參考資料】
1. B站綜藝《屋簷之夏》
【版權說明】
本文圖片來自綜藝《屋簷之夏》,那一座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