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6 | 來源: 慢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位朋友從藤校畢業,一路逆襲,卻在職場遭遇滑鐵盧,經歷裁員、轉行、邊緣化,最終選擇一份普通工作,放下拼搏和野心。
這個轉變讓人不禁反思:精英教育和藤校光環,究竟是人生的跳板,還是另一種枷鎖?
光鮮的起點,寒門逆襲精英
根據帖子所述,朋友A出生於普通中產家庭,沒有顯赫富貴的家世,也沒有強大的關系網,完全憑借自己的努力擠進頂尖圈層。
高中時,他憑借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全美頂尖寄宿高中的全額獎學金,那一刻他就站在了人生的快車道,領先於無數同齡人。
然後他非常順利地進入了和哈佛、耶魯齊名的一所藤校,選擇了最難學的理工科專業。
大學期間,他的GPA幾乎滿分,畢業後毫無懸念地進入了紐約Park Avenue的頂尖基金。
每天和聰明到變態的人一起卷PPT、卷模型、卷deal,同事們都是天才般的人物,那幾年他簡直是人生贏家。
在留學圈裡,他的開掛人生為人津津樂道,它不僅是學霸,還是這個時代“寒門逆襲”的典范。
圖源:小紅書@小葵媽媽愛學習
但是命運並不總是垂青,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6年後,對他開了一個大玩笑。
那一年,他由於業績不佳,再加上團隊內部政治斗爭失利,最終整個團隊都被裁員了。
從人人羨慕的金融精英,一下子跌落至失業游民,半年時間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最後不得不轉行。
圖源:pexles
好不容易拿到管理崗,結果又因一次滑雪弄傷了脊柱無法久坐。
雖然公司很人性化地允許他在家遠程辦公,但當他重回崗位的時候發現自己早就已經被邊緣化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換了幾次工作,還回國發展過一段時間,但都不算順利。從職級到收入,都和當初大家對他的期待有點脫節。
有一次博主和他在曼哈頓見面,他說,“我現在沒什麼想做的事,就找個普通點的工作不用再拼、不用再卷就行。”
圖源:pexles
他的變化令博主感到吃驚,曾經的他是卷王之王,永遠都在向前沖,什麼都不服輸。
現在的他就像變了一個人,這不禁讓她反思,如果朋友沒有接受精英教育,會不會過得更好?
A的故事在留學圈並不少見,一直優秀順遂的年輕人,怎麼受得了接二連三的打擊,光環之下,這種心理落差很容易就會放大失敗感。
藤校的光環是入場券,也是枷鎖。它一邊打開了通往更高平台的大門,另一邊又讓他們陷入更瘋狂的內卷,背負更沉重的期望。
高估了藤校,低估了自己
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藤校任教24年後辭去了終身教職,因為他深刻地意識到精英教育的弊端。
精英大學被神化為階層上升的捷徑,但是當資源集中、競爭激烈、光環奪目下,學生究竟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發現,精英教育下,學生被教會用智力和學業成就衡量自己與他人,分數和排名成為衡量自我的唯一標准。
圖源:南方人物周刊
分數不僅放大了他們的身份和價值,但是出到社會後才發現多元的評價體系下,象牙塔的那一套根本不奏效。
但是卷成績、卷排名帶來的肌肉記憶讓他們不服輸,卷到極致依然覺得自己還不夠好,這樣的心理壓力,其實就是名校光環帶來的虛假價值感。
曾經我們引以為傲的績點、標化成績、排名、名聲,其實不過是過眼雲煙,並沒有多大實際價值。
圖源:小紅書
相當多學生進入名校後,就會自動腦補一種可以憑借優質人脈邁入上層社會。但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指出,這其實是精英大學提供的一種平庸的誘惑。
讓名校生享受“有資格的平庸”,他們的成功並非真正來自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依賴所處的環境和背景。
一旦剝離開這層身份和背景,他們發現自己很難重新起步,特別是遭遇挫折後,更容易感到迷茫和無力。
圖源:小紅書
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是,精英教育提供了一種安全的誘惑,精英學生對失敗的恐懼,使他們放棄了許多可能性,也不敢冒險探索未知領域。
他們只敢在自己接受的領域范圍內嘗試,一旦掉出這個安全區,就會陷入不安和崩潰,甚至完全失去奮斗和前進的動力。
人們對名校光環充滿期待,但名校光環的另一面可能是價值觀扭曲和心理壓力。但也正是因為高估了藤校的價值,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潛能。
藤校只是提供了機會、平台和資源,怎麼抓住機會,如何表現自己,關鍵還是在個人。
只不過大家只盯著藤校的光環,把藤校賦予的當做了自己的同時,又忽略了那個已經足夠優秀的自己。
藤校教不了的一課,只能在社會學
外灘教育曾采訪過一位雙藤校女孩,15年前,她是達特茅斯學院唯一錄取的中國大陸女生,4年前,她又從哈佛商學院MBA畢業。
人生贏家的她最後放棄精英身份,來到葡萄牙,過著另一種意義的平凡生活。
在采訪中她提到,做優秀的人,代價很高。
在過去她的身邊都是精英孩子,在這些人身上,她經常看到對成就感“成癮性人格”,他們拿到一個藤校學位,就想要去征服下一個目標。
圖源:小紅書@都是劉亦婷曾子墨耽誤了我
進入投行後,馬上盯上買方平台;晉升的喜悅維持不過兩天,焦慮很快就會出現:下一個挑戰是什麼?
這還是運氣好的情況,運氣差點的直接就滑向更深的深淵。她認為天資聰穎+家庭優越+環境競爭激烈,這看似完美的組合,反而成為一套致命公式。
因為進入藤校的學生多少都帶有焦慮、完美主義的特征,這也是他們能夠突破重重競爭者脫穎而出的關鍵。
但是進入藤校後,身邊所有的人都優秀,也都焦慮,相互映照之下,心理狀態也被進一步放大。
圖源:pexles
這種心理危機並不只是在學校出現,甚至會伴隨一生。在她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有人喜歡電影和哲學,賺錢對她來說並不難,但早早就覺得生活沒有意義,陷入了抑郁;
有人事業受挫又飽受慢性疾病折磨,長期抑郁;還有人因公司企業文化和個人理念不太相符,兩度辭職後抑郁了...
她認為,藤校生的人生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但不一定比普通人幸福。
圖源:小紅書
越是自我要求高的人,掉落的失衡感也會更強,但如何面對這樣的落差,藤校並沒有教。
可能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一樣讓名校生體會挫折的滋味。
普林斯頓大學對500多名應屆畢業生進行調查,46%的學生沒有就業,還有11.7%的學生沒有決定最終去向。
2024年斯坦福商學院畢業三個月內就業率,也已從2021年的91%暴跌至80%。
圖源:經濟學人
不只是學生,就連教授講師都逃不掉命運的大轉彎。
斯坦福大學宣布為應對明年預算削減1.4億美元,將裁減363名員工,涉及科研、行政、學生服務等多個崗位。
杜克大學的“自願離職激勵”計劃已有近600名員工接受,波士頓大學目前裁員120個支持崗位員工,南加大面對2億預算缺口,也發出信號性裁員。
他們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名校出身,履歷優秀,但命運的大錘不會因此而手下留情。
圖源:小紅書
如果不能正視命運的挫折,那麼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失去了應有的身份,自己愧對名校學歷,變得無法接受現實,陷入更深的心理落差。
但人生真正的挑戰,不是如何保持精英身份,而是如何在光環褪去後,依然找到前行的動力與價值。
無論是注定平凡,還是從脫下精英的長衫下凡,沒有人可以定義一個人的人生是“廢材”。-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美國最新調查: 男性比女性更想要AI朋友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14歲女兒私會 華人媽刀刺半裸男孩
-
- 麻煩!BC另一批公務員可能也要罷工
- 下狠手! 聯邦找到500個砍開支法子
- 哈利-波特溫市活動票價太高引不滿
- 800元租20年被驅逐 大溫老婦勝訴
- 列治文中心商場20多年老餐廳將關閉
- Costco本月超值折扣 最高可省33%
-
- 劉建超下落不明,傳他代理中聯部部長
- "非升即走"!海歸博士最悲慘的結局
- 石平是誰,為什麼被中國外交部制裁?欠中國三筆債
- 驚心動魄:中國經濟正從頭部腐爛
- 美在北京眼皮子底下造全球最大武器工廠
- 日本佳子公主變"福建尿片"了?日本人炸毛
-
- "九三閱兵" 一細節 習戰狼之姿大大收斂
- 溫哥華會計事務所 收費低 服務好
- 差點被騙!加國CRA+中國公安局電話詐騙全過程
- 唐國強因九三閱兵後的動態口碑逆襲?
- 澤連斯基拒絕普京莫斯科會談提議:他可以來基輔
- 中國嚴峻現實:一場崩盤危機要來了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