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年轻人不考研去考公了,乡镇公务员比港大硕士"香"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 宋雨薇备考期间,手表上的压力提示。图 / 讲述者提供

转战考公后,身边处处是活生生的例子。宋雨微的亲戚里,捧着“铁饭碗”的不在少数,他们工资高、生活稳定、福利待遇好,“整个人感觉出去工作还不如回来当公务员”。她听爸爸说,他朋友的儿子考上了一个热门岗位,进去的第一年,每个月公积金就有9000元。

她有个亲戚,从她上小学时就开始考公,考了整整8年。如今亲戚已经做到了副科级,孩子也长大了,家庭美满。这让宋雨微觉得,考公的辛苦是值得的。她做好了最多考2~3年的打算,报一次班是几万元,还有在家里的各种开销,家人也愿意在物质上给予支持。


从考试机会来看,考公确实更具优势。考研是一年一次统考,需要准备几门专业课和公共课,备考战线长,不确定因素多;考公的岗位丰富,主要考行测和申论,只要复习扎实,一年可以参加多次考试。理论上来说,基层岗位、省直机关职位以及定向选调等不同岗位,既为普通院校的学生提供凭借实力“上岸”的机会,也为高学历考生开辟了迈向更高发展平台的路径。

毕业这一年,张悠然就参加了5场体制内考试,分别是事业编、省考、国考,以及浙江、上海两地的选调生考试。她是“all in”考公,多样的选择也是为了提高考中概率,她为自己设置了一个优先级,“冲浙选、稳沪选”,根据考试难度降级,后面才是浙江的国考、省考,以及事业编。最终,她被浙江的选调生岗位录取。

为了确保“上岸”,报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刚需。“虽然不确定培训班是不是真的有用,但不报班一定会心虚。”笔试的胜利只是第一步,面试才是终极的考验,张悠然开始寻找适合的辅导老师。

她先看到一个本地大机构的8天线下集训班,费用四五万元。后来,有熟人推荐了一个一对一辅导班,学费也要一两万元。上过体验课后,她觉得这些课程都有些模板化,“我想要系统梳理政策要点,但老师们可能一直全职做培训,不见得对政策的理解有多深。”后来,一位社交媒体上的老师主动联系她,她觉得讲得还不错,这才进行了10小时的线上集中训练。

考生们的热情与对培训的依赖,催生出了庞大的考公市场。目前的考公机构,形成了中公、华图、粉笔“三足鼎立”的格局。与此同时,区域性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如“新途径”等新兴机构,已经在全国数十个省份设置了分支机构。




▲ 一些考公机构打出“不过全退”的口号吸引考生。图 / 视觉中国

不同机构构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生态。白烨可以算是考公辅导界的“个体户”,他专做县、地级市,以及大学的下沉市场。他经常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既自己开班也接机构的班。公务员有多省联考,也有自主命题,但对老师来说,考试的底层作答逻辑基本是一样的。


在考公热度的推动下,他也在筹备自己的考公机构,计划在东北开设。“现在的机构卷到什么程度了呢?”他说,有地方推出“笔试全年无限学”的课程,就像韩国的考试院一样,机构还配备自习室,一年200天,学员吃、住、学可以全在一起。

为了吸引付费,考公机构还流行类似的“协议班”,比如总价3万元,考生只用交3000元,如果考上了,就再补交剩下的27000元。对于机构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对于考生来说,只要他有“上岸”的决心。

稀缺的“确定感”

当考公演变成一场集体行为,“上岸焦虑”会在群体中不断蔓延。林悦逐渐意识到,考公也好,考研也罢,这种狂热背后蕴含着某种盲目性,太多人只是执着于“上岸”的结果,却很少思考这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

这个认知来得有些迟。收到港大offer后,她才发现,这两年,全国已经有一些城市的定向选调取消了对海外高校的资格认可,“那样就显得我当时想读港硕的决定很草率”。有一次,她与一位研究生朋友聊天,对方刚考上理想学校,在听说同学公务员“上岸”后,流露出了羡慕之情。朋友正烦恼未来选导师、写论文的事,她开始后悔,觉得读完研还是要考公,却又耗费了三年的时间成本。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