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跌价900倍,连一瓶矿泉水都比它贵
模型的价格一再下跌,听上去像是一场「全民普惠」。
人人都能用,人人都能接入,AI似乎终于变成了公共资源。
可现实恰好相反——AI越便宜,权力越集中。
这些年,降价的主角从来不是开源社区,而是几家巨头:OpenAI、Anthropic、Google、Amazon。
他们在「慷慨」地降低API价格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入口。
模型越便宜,开发者越离不开他们的生态;服务越普及,算力、数据、算法标准也越被他们垄断。
这就是AI时代的新格局:价格在降,控制在涨。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一篇文章写道:
当一种技术被「免费化」,垄断往往也完成了隐身。
AI的降价,看似民主化,其实是平台化的加速。
我们每次调用模型,都在无形中为大公司训练下一代模型。
价格的坍塌,并没有让世界更平等,只是让我们以更低的代价,把更多的权力交出去。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夹层人类」。
他们不写模型,也暂时不会被模型取代,而是夹在巨头系统与算法之间:提示词工程师、数据标注员、AI审核员、微调操作员……
他们的工作短暂、重复,却维持着整个AI体系的运行;他们是被AI放大的劳动,也是被算法消化的人。
AI确实变便宜了,但真正昂贵的,是能支配AI的人类时间与注意力。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新的悖论:技术在通缩,权力在通胀。
模型越平价,生态越封闭;AI越普及,中心越单一。
也许,这才是「AI通缩时代」最深的隐线——我们以为是走向普惠,其实正进入一个成本趋零、权力归一的世界。
我们经历的,不只是一场技术降价,而是一场价值重组。
模型越来越便宜,算法越来越快,效率像潮水一样泛滥。可真正被稀释的,其实是「人的定义」。
AI在吞噬重复、压低成本的同时,也在反向抬高稀缺性:创造力、情绪、判断、陪伴,这些无法被算法计算的部分,成了新一代的「高价资产」。
未来或许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AI给人类定价」。
有些人会被替换;有些人,会被加价。
降价的是模型,升值的是人心。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人人都能用,人人都能接入,AI似乎终于变成了公共资源。
可现实恰好相反——AI越便宜,权力越集中。
这些年,降价的主角从来不是开源社区,而是几家巨头:OpenAI、Anthropic、Google、Amazon。
他们在「慷慨」地降低API价格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入口。
模型越便宜,开发者越离不开他们的生态;服务越普及,算力、数据、算法标准也越被他们垄断。
这就是AI时代的新格局:价格在降,控制在涨。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一篇文章写道:
当一种技术被「免费化」,垄断往往也完成了隐身。
AI的降价,看似民主化,其实是平台化的加速。
我们每次调用模型,都在无形中为大公司训练下一代模型。
价格的坍塌,并没有让世界更平等,只是让我们以更低的代价,把更多的权力交出去。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夹层人类」。
他们不写模型,也暂时不会被模型取代,而是夹在巨头系统与算法之间:提示词工程师、数据标注员、AI审核员、微调操作员……
他们的工作短暂、重复,却维持着整个AI体系的运行;他们是被AI放大的劳动,也是被算法消化的人。
AI确实变便宜了,但真正昂贵的,是能支配AI的人类时间与注意力。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新的悖论:技术在通缩,权力在通胀。
模型越平价,生态越封闭;AI越普及,中心越单一。
也许,这才是「AI通缩时代」最深的隐线——我们以为是走向普惠,其实正进入一个成本趋零、权力归一的世界。
我们经历的,不只是一场技术降价,而是一场价值重组。
模型越来越便宜,算法越来越快,效率像潮水一样泛滥。可真正被稀释的,其实是「人的定义」。
AI在吞噬重复、压低成本的同时,也在反向抬高稀缺性:创造力、情绪、判断、陪伴,这些无法被算法计算的部分,成了新一代的「高价资产」。
未来或许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AI给人类定价」。
有些人会被替换;有些人,会被加价。
降价的是模型,升值的是人心。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AI跌价900倍,连一瓶矿泉水都比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