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大名鼎鼎的"神童"们,后来都去哪了?
东汉末年,洛阳一处宅邸门外,一个十岁的小孩儿正在自报家门:“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府君得到通报,很快接见了他。但当两人一起坐下时,李府君左右端详这个十岁的稚童,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这是自己的何方亲戚。于是,他只好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不想,小孩儿却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们两家世代通好。”
原来,当时李府君盛名远扬,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见他,为免去麻烦,李府君规定,只有才智超群、品性高洁的青年才俊,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能入府。这个小孩儿自知太过年幼,只好称作亲戚才能被李府君接见。然而,当他借用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师生关系,不卑不亢地拉近自己与李府君之间的距离时,在场之人无不惊讶于他的巧思善辩。
话说到此,想必各位读者已然猜出这个年方十岁的孩童姓甚名谁——不错,他便是孔融。

魏县孔融让梨文化公园。来源/邯郸文旅
而故事的下半段,那句同样耳熟能详的话,则仿佛一柄悬在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当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的连珠妙语作出如上评价时,他的这句话也变作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早慧少年命运的谶语:历史上这些大名鼎鼎的“神童”们,他们后来究竟都怎么样了?是功成名就、平步青云、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还是怀才不遇、黯然神伤、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抑或江郎才尽、才思枯竭,最终泯然众人矣呢?
繁星点点,“神童”涌现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孔融一样早慧的少年儿童并不少见。这些“神童”年少成名,从小就在某个特定的方面崭露头角,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品行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些“神童”能言善辩。当十岁的孔融面对陈韪的奚落时,他也不卑不亢,以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针锋相对,让陈韪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时代更为久远的战国时期的甘罗更是英雄出少年。甘罗十二岁时自请出使赵国,不仅成功说服赵王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更成功挑起了燕、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使秦国兵不血刃便能坐收渔利,毫不费力地又得到了十一座城池。

国历君自制甘罗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宰相小甘罗》
有些“神童”精通诗文。比如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并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自小就显露了过人的文学与学术天赋,六岁能够写诗,九岁就开始读着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一边读,一边还指出了书中的许多错误。同样年少展露诗名的,还有北宋时期的方仲永。方仲永出身贫苦人家,家里请不起老师教学,他反而自学成才,五岁时突然哭闹着要笔墨,落笔便是一首诗,震动乡里。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李府君得到通报,很快接见了他。但当两人一起坐下时,李府君左右端详这个十岁的稚童,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这是自己的何方亲戚。于是,他只好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不想,小孩儿却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们两家世代通好。”
原来,当时李府君盛名远扬,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见他,为免去麻烦,李府君规定,只有才智超群、品性高洁的青年才俊,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能入府。这个小孩儿自知太过年幼,只好称作亲戚才能被李府君接见。然而,当他借用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师生关系,不卑不亢地拉近自己与李府君之间的距离时,在场之人无不惊讶于他的巧思善辩。
话说到此,想必各位读者已然猜出这个年方十岁的孩童姓甚名谁——不错,他便是孔融。

魏县孔融让梨文化公园。来源/邯郸文旅
而故事的下半段,那句同样耳熟能详的话,则仿佛一柄悬在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当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的连珠妙语作出如上评价时,他的这句话也变作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早慧少年命运的谶语:历史上这些大名鼎鼎的“神童”们,他们后来究竟都怎么样了?是功成名就、平步青云、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还是怀才不遇、黯然神伤、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抑或江郎才尽、才思枯竭,最终泯然众人矣呢?
繁星点点,“神童”涌现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孔融一样早慧的少年儿童并不少见。这些“神童”年少成名,从小就在某个特定的方面崭露头角,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品行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些“神童”能言善辩。当十岁的孔融面对陈韪的奚落时,他也不卑不亢,以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针锋相对,让陈韪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时代更为久远的战国时期的甘罗更是英雄出少年。甘罗十二岁时自请出使赵国,不仅成功说服赵王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更成功挑起了燕、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使秦国兵不血刃便能坐收渔利,毫不费力地又得到了十一座城池。

国历君自制甘罗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宰相小甘罗》
有些“神童”精通诗文。比如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并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自小就显露了过人的文学与学术天赋,六岁能够写诗,九岁就开始读着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一边读,一边还指出了书中的许多错误。同样年少展露诗名的,还有北宋时期的方仲永。方仲永出身贫苦人家,家里请不起老师教学,他反而自学成才,五岁时突然哭闹着要笔墨,落笔便是一首诗,震动乡里。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那些曾经大名鼎鼎的"神童"们,后来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