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大名鼎鼎的"神童"们,后来都去哪了?

王勃影视形象。来源/纪录片《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
还有些“神童”聪颖机智。曹冲是曹操之子,“曹冲称象”的故事广为流传。当他想到用水痕的深浅来推测大象的重量时,他只是五六岁的年纪。北宋的司马光同样如此,面对同伴跌进水缸的困境,司马光不像其他玩伴一样惊慌失措,反而能够临危不乱、急中生智,想到可以用石头砸破水缸,最终让同伴获救。

曹冲称象动画截图。来源/动画片《曹冲称象》
这些早慧的儿童,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最好注解。古人也明白儿童的巨大潜力,若能好好培养,这些优秀的孩子,未来必能变成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材。事实上,选拔、培养优秀少年儿童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竖官”、西汉的“学童”以及东汉的“童子郎”和南北朝时期的“童子奉车郎”。而从唐代开始,朝廷正式确立了“童子科”,将其作为一项专门的制度纳入了科举制,从而为“神童”的遴选、发现和培养形成了相对规范化的程序。
唐朝的童子科针对的是十岁以下的男童,他们或是通过考试,或是通过举荐获得相应资格,进入省试。一般说来,由于需要通过考试,所以参加考试的学童大多熟读儒家经典。他们通过省试后,不会像参加科举考试的普通人那样很快被授官。更常见的情况是赐予财货以资鼓励,加以培养,等到年纪稍大之后再入朝为官。

箕形陶砚。来源/故宫博物院
玉汝于成,终成大器
“神童”之神,在于他们从小在诗词歌赋、文韬武略方面展现出的绝佳天赋。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正确地引导和精心地培养,这些“神童”往往能将小时候绽放的光芒延续为永恒的辉煌,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中唐时期的宰相李泌,就是这一成才路径的范例。李泌出身辽东李氏,其六世祖李弼曾经担任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则是吴房县的县令。李泌天资聪颖,同时又出身世家,享有优越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神童”的迹象: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十六年(728)时,李泌六岁,已经表现出写文章的天赋,而且,当他面对唐玄宗的召见时,也有礼有节、进退有度,丝毫没有一个六岁稚童的羞怯与稚嫩。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那些曾经大名鼎鼎的"神童"们,后来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