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大脑是相似的 悲观的大脑各有不同

乐观者在社交圈中比悲观的人更受同伴喜欢,更具吸引力。视觉中国|图
与刻意模糊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心理边界截然相反的是,数据表明,乐观的人恰恰是在大脑中把积极的事件和消极的事件分得很开,相比悲观的人,他们在想象未来的时候,会放大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明显将积极事件作为优先项考虑。
研究人员认为,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所谓乐观,并不是对负面事件重新解释,强行积极乐观,而是将这些负面消极的未来事件以更抽象、心理距离更远的方式加以处理,对于积极正面的未来事件,则把它们想象得更生动、更具体,以此强化积极事件的情感影响,缓解消极事件对情感的冲击。不过,无论是更乐观,还是更悲观,这种神经特征虽不能轻易反转,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重要的是,这些神经模式是由经验、学习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乐观并非注定不变——它会随着我们的思维框架和生活经历的改变而增强或减弱。”柳泽邦昭解释,尽管如此,最新研究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努力变得更乐观,或者一定要在内侧前额叶皮层形成相似的神经活动模式。
他介绍,虽然乐观在许多情况下对心理幸福感有益,但也并不是普遍如此,在一些情况下,务实的谨慎,甚至适度的悲观,反而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我们的研究发现所真正强调的,恰恰是人们想象未来方式的多样性。理解这种多样性,而非推崇单一标准,才能帮助我们真正领会人类适应生活,并寻找生命意义的不同之道。”
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这种与乐观和悲观有关的生存之道,甚至并非人类所独有。2025年6月,明斯特大学神经与行为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生物学评论》发表研究指出,乐观与悲观,不只与人类有关,或许也是人们理解行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整个自然界的物种而言,它们同样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去预判结果的好坏,由此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乐观的动物会倾向于预判得到更有利的结果,而悲观的动物则会把结果想得更糟糕。
以老鼠为例,当一只老鼠听到附近的灌木丛中有声响时,这种不明来源的环境因素就需要老鼠对自己的境况做出解读和回应。悲观的预判可能会认为这是天敌的声响,相应的行为应该是逃跑和躲藏,而乐观的预判可能会认为这只是风吹树叶的自然声音,相应的行为自然是不必理会,继续待着觅食。研究人员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老鼠实际上面对着不对称的成本和收益。
如果周围没有危险却跑了,这相当于无端耗费了不必要的能量,但是如果有天敌却不跑,面对的就是致命的威胁。在这些环境下,悲观耗费能量,乐观损耗生命,不对称的成本和收益会促使生命体倾向于朝着悲观的方向寻求适应,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想法。但反过来,如果是没有天敌的环境,更乐观的应对方式显然更能适应。可见,乐观的大脑是相似的,在自然界,一样与生命体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有多项针对人类乐观与悲观特质的研究表明,乐观者与悲观者应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存在差异。”参与这项生物学研究的维多利亚·西韦特(Viktoria Siewert)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动物群体中可能同样如此,“因此,我们的研究发现,或许对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她看来,环境变化无处不在,而在当今世界,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快速变化尤为剧烈。动物必须有效适应这种多样化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正如他们的研究所发现的,作为行为生态学的一个较新的概念,如果个体的乐观和悲观倾向与其适应能力的差异有关,那么这将深刻地影响个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乐观的大脑是相似的 悲观的大脑各有不同